從頭到腳的7個保護穴,解決各種小麻煩!


耳上有個護心穴:耳穴胸三角

有一個防治冠心病的耳穴“胸三角”:交感、胸、皮質下。這三個穴位合而用之,可緩解胸悶、憋氣、胸痛等症狀。

製備耳穴貼,一般選用外皮堅硬、有一定力度,呈橢圓形或圓形的顆粒狀物質。也可以去藥店購買耳穴貼。

找准穴位後,將膠布貼於所選取的耳穴上,輕輕用手指按壓,使耳廓有酸熱脹痛等反應。每穴按壓10次,每天早中晚各按一次,以局部酸麻脹感或輕微疼痛為佳,可貼置5天,兩週為一個療程。



背上有個降糖穴:胰俞穴

糖尿病與胰腺密切相關。胰俞穴就有調節胰腺功能的作用。平時在規律服用降糖藥的同時,按摩此穴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肩胛骨是一個倒置的三角形,而肩胛骨下角對應的脊柱是第七胸椎,再往下數一個椎體就是第八胸椎。胰俞穴就在第八胸椎下旁開1.5寸(脊柱到一側肩胛骨內側緣是3寸,一半就是1.5寸)。

按摩胰俞穴,200~300下/次或者按壓這個穴位5~10分鐘/次,操作時有脹困或隱痛的感覺。長時間堅持,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手上有個落枕穴:落枕穴

我們經常容易落枕,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手上的有一個專病專穴——落枕穴。

落枕穴,在第2、3手指的指掌關節之間,往後取0.5寸(以拇指指間橫紋的一半長度量取)。按摩的時候用對側手拇指置於穴位上,其餘四指放在掌心固定,以微覺酸痛、發脹的力度按揉約10分鐘,同時配合頸部的主動運動。

手掌上有個止嘔穴:合谷穴

合谷穴可清泄陽明胃腸,理氣止嘔。

以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下便是合谷穴。一般按壓即可。

腰間有個減肥穴:大橫穴

大橫穴非常好找,肚臍旁開4寸就是了,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溫中、健脾、理腸。

小腿上有個止嗝穴:豐隆穴

刺激豐隆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改善飲食不節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調,疏解腸胃脹氣。

豐隆穴在膝蓋外側與腳踝連線正中間的點上。用指腹以畫圈方式按壓,以帶酸脹感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腳背有個降壓穴:太衝穴

太衝是肝經原穴,具有補益肝陰虛損、疏肝理氣、平肝潛陽的作用,能夠緩解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帶來的各種不適。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可觸及動脈搏動處。按壓雙腳的太衝穴,至酸麻脹的感覺。另外,配合按摩三陰交穴(足內踝尖直向上四橫指處),調理肝、脾、腎三臟,降壓效果更好。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腳底穴道大全,腳底按摩穴道圖、反射區全都有!了解腳底按摩痛原因


足部養生五字口訣

一、摸-摸腳自診病,防患於未然經常用手指觸摸您雙腳的各個部位,如觸摸到皮下組織有結節、硬塊或水皰樣的感覺,且感到疼痛時,說明該處所對應的內臟器官已發生病變或功能不正常,應及時診治,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全息醫學認為,人的雙足恰似整體的縮影,人體內臟的生理機能正常與否,都會在腳部各自的“反射區”反映出來。

二、按-按摩病灶區,祛病又健體,在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有疼痛的部位上,採用各種手法適時的進行按摩刺激,使其結節逐步消失、痛感逐步減輕或消除,經絡就會逐步的暢通,積病隱患也就會自然消除。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血行旺盛,可使更多的代謝產物從肌肉組織以及臟腑器官中排泄出去,使機體恢復健康。中醫叫它“通則不痛”。

三、搓-經常搓湧泉穴,百病不沾染“湧泉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全息醫學中腎臟在腳部的“反射區”。《外台秘要》說:“按湧泉,養生之要也。”《石室秘錄》中說:“擦足心,乃長生之法。”

四、溫-寒從足下生,溫足保太平祖國醫學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是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足部保溫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溫水泡洗法、運動雙足法。

五、走-以步代車走,活到九十九雙足,現代醫學稱之為“第二心臟”。這是因為人們在走路時,由於雙足肌肉的收縮、鬆弛能導致靜脈血管的擴張與收縮運動,使帶有代謝產物的血液經靜脈上升到肺部,經充氧後再回流到心臟。由於行走時腳部肌肉的收縮與鬆弛,能使靜脈血管的流速增強,確保血液循環的暢通無阻,以便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

腳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自購腳部穴位圖一張。泡一盆熱水,水溫在60℃左右。把腳在熱水中泡5-10分鐘後用毛巾搽幹。從足底穴位圖找出找出胃部﹑甲狀腺﹑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在每個部位按上1-2分鐘,左右腳各按3次。

按摩甲狀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區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乃治療肥胖症及情緒不安等症狀;而按摩胃部可以減少食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循環轉好了的關係,身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變得漂亮而有光澤。

1、如果想美容的話,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橫行結腸-下行結腸-S狀結腸,兩個部位各按摩5分鐘,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壓、心髒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內關節處和心臟處,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經常性頭痛、風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內兩側,有加深腦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頸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側一點開始到腳躬,注意,不是腳背,也不是腳掌,是腳的內側部位!有通經絡的功效;

5、如果暈車,那就經常揉按無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厭食,成人食慾不振,那就揉按圖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強胃液分泌;

7、如果睡覺後,肩膀疼,那就按摩無名指指根出外側,可以適當擴大範圍揉按;

8、腎不好,就按腎,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則傷內臟!

腳底按摩手法

單食指扣拳法:按摩者食指關節彎曲,其餘四指半握拳,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頂住彎曲的食指,以食指中節近側第一指間關節背側為施力點,定點頂壓。

單食指勾掌法:按摩者的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關節屈曲成90°緊扣於掌心,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第二指關節屈曲成45°,食指末節指腹指向掌心,拇指指關節微微屈曲,虎口張大,形成與食指對峙的架勢。以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90°後頂點的拇指側為發力點。

雙食指刮壓法:按摩殾以手食指指彎曲,用雙手食指側緣同時施力刮壓。

拇指指腹按壓法:此方法是用拇指指腹為著力點進行按壓。

拇指推掌法:按摩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關節微微屈曲,拇指指腹與其他四指相對,虎口張大。以拇指指腹為發力點。

雙拇指指腹推壓法:對雙手拇指指腹同時用力按壓。

雙指鉗法:按摩者無名指、小指屈曲緊扣於手掌心,中指微微彎曲後插入被按摩者足趾之間作為襯托,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90°,第二指關節靠近中指側面放於準備按摩的反射區上,拇指指腹緊緊按在食指第二關節的拇指側,借拇指指關節的屈伸動作按壓食指第二指關節刺激反應區。

雙指扣拳法:按摩者一手持腳,另一隻手半握拳,食指、中指彎曲,以食指、中指的第一指間關節頂點施力按摩。

女性腳底穴位解決性冷淡

足底按摩療程:每次按摩15~20分鐘,每日2次,5~7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腎上腺、生殖腺、輸尿管、膀胱、肺、陰道、子宮、甲狀腺、大腦、腰椎、骶椎、腹股溝、生殖腺、乳房、肝、心、脾等。

按摩方法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腎上腺、生殖腺、膀胱反射區各50次,局部腹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陰道、子宮、大腦、腹股溝、乳房、生殖腺反射區各50次。

5、食指扣拳法頂壓肝、心、腺反射區各50次。

6、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甲狀腺反射區50次。

7、向足跟方向以拇指指腹推壓法依序推按腰椎、骶椎反射區各50次。

腳底穴位按摩增高的方法

要讓孩子長高,除了多給孩子加強營養、注意鍛煉,穴位按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促使新陳代謝,有利於骨骼發育,而且按摩簡便易行,孩子更易接受。

下面為你介紹幾種簡單有效的穴位按壓和推拿方法幫助孩子增高。

按壓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心,在兩耳角直上與眉心向後的連線的交叉點。家長每天按揉孩子的百會穴20~50次,可振奮陽氣、扶正祛邪、清利頭目。

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內則腕橫紋到肘橫紋處。用食指、中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300次,可調理脾胃。

拿三陽、三陰經:胳膊、腿的外側為三陽經循行路線,內側為三陰經循行路線,“拿”是推拿的一種手法,即用手捏。三陽經要從上往下捏,三陰經要從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揉湧泉穴:湧泉穴在腳底的掌心處,每天揉30~50次,可補腎壯骨。

揉腹:家長每天輕輕地為孩子順時針揉腹1分鐘,逆時針1分鐘。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捏脊:孩子俯臥,背部裸露,塗抹適量滑石粉,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自尾椎兩旁(即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穴(脖後突出位)兩旁。每天睡前給孩子捏上3~5遍。對調理孩子消化系統,增強抵抗力有好處。但家長一定要認真練習才能達到準確熟練的操作。需要注意如果孩子背部皮膚有疾患就應該禁用。

腳部穴道圖


腳底穴道

穴道位於腳底在人體穴位中只有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十大要穴之一。

湧泉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足少陰腎經。湧泉穴位於腳底部,當腳趾用力下彎時,出現的凹處即是,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處為湧泉穴位所在之處。

現代常用於治療休克、高血壓、失眠、神經衰弱、中暑、神經性頭痛等,為急救穴之一。

腳底穴道的湧泉穴也是讓小孩長高的穴位之一。


腳正面穴道圖

腳正面內側穴道圖

腳正面外側穴道圖

常用腳部穴道:

徵音養心、角音疏肝、宮音健脾、商音清肺、羽音補腎,五音治五臟


“五臟相音”學說在音樂養生中具有重要意義。宮調式和徵調式色彩明亮,有健脾、養心的作用;羽調式和角調式色彩上較暗淡,有補腎、疏肝的作用,商調式介乎兩者間,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適當的音樂可獲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將角、徵、宮、商、羽五音分屬木、火、土、金、水,從而五音與五臟相通,有了“五臟相音”學說,即宮聲入脾,商音入肺,角聲入肝,徵聲入心,羽聲入腎。與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似,五音也是對立統一的,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於調式上為主屬關係,此為相生;而商、角屬金、木;徵、羽屬水、火,均為大二度,係不協和音程,屬相剋。

音樂的內蘊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的,古人就將五音各調歸類:“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鬱,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淨,淡盪清邈”。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五臟相音”學說在音樂養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宮調式和徵調式色彩明亮,有健脾、養心的作用;羽調式和角調式色彩上較暗淡,有補腎、疏肝的作用,商調式介乎兩者間,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適當的音樂可獲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1、徵音養心

徵音,相當於簡譜中的“5”。徵調的風格歡快,輕鬆活潑,象火一樣升騰,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調入心,對心血管的功能具有促進作用,對血脈瘀阻的各種心血管疾病療效顯著。

代表曲目:《山居吟》、《文王操》、《漁歌》等。

收聽時間:中醫認為,11~13時氣血流至心經,19~21時流至心包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從心經、心包經所歸屬的時間可以看到,徵音在午睡前收聽較好,音量不宜過大,可起到較好的催眠作用。也可以在晚飯後收聽,幫助消化,有利於營養的吸收。收聽時間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

適合人群:心的精氣虛少,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低,可見心慌心跳,面色無華,脈虛無力等;如果心血虛少,脈道不充,則可見心悸、面色口唇蒼白;心血瘀阻可見胸悶胸痛。所以伴有失眠,多夢、精神萎靡、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等症狀的人群都可收聽。

配合穴位:按摩極泉穴、少海穴、少府穴,可清心除煩、改善睡眠、增強心臟活力。

2、角音疏肝

角音,相當於簡譜中的“3”。角調式樂曲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之感,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常聽角音,有助於氣血調達。人體以氣血為用,氣血流暢,全身氣機調達,營養得以輸送全身,身體代謝的廢物也能及時排出體外,這樣人體內部臟器運動和諧,體現於外則神清氣爽、容光煥發。

代表曲目:《列子御風》、《莊周夢蝶》等。

收聽時間:中醫認為,23~1時氣血流至膽經,1~3時氣血流至肝經。23點前睡眠有利於肝臟、膽臟的機能恢復。所以收聽時間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時左右,並配合相應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較好的保健效果。

適合人群:抑鬱、易怒、乳房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乾澀、膽小、容易受驚嚇等症。肝對應怒,屬木。木性喜舒展調達,所以情志爽朗、豁達有利於保護肝臟。如果長期情緒抑鬱,會影響肝氣的正常流動,日久就會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而產生相關疾病。

配合穴位:期門穴,左向右揉之;少海穴,從深向淺揉之。

3、宮音健脾

宮音,相當於簡譜中的“1”。宮調式樂曲的風格主要是悠揚沉靜、溫厚莊重,給人以濃重厚實的感覺。宮音入脾,能促進消化系統,滋補氣血,旺盛食慾,安定情緒,穩定神經系統,使陰陽調和。

代表曲目:《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等。

收聽時間:中醫認為,9~11時是脾經時段。脾是五臟五行氣的中和力量,也是人體後天之本,飲食水穀營養生化之源。脾胃受納水穀,氣機流暢脾胃才能正常消化。古琴曲可以調暢氣機,促使脾胃功能正常發揮。收聽時間1~2次每天,每次30分鐘到1小時。

適合人群:適宜脾氣虛的人群,表現為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腹瀉等症。

配合穴位:足三里,用手指或指關節點壓、按揉,以有酸、麻、脹的感覺為度,每次3分鐘左右,每日上午9時為宜;三陰交,左右腿各按1分鐘,配合足三里可消除腹脹,治療腹痛、腹瀉。

4、商音清肺

商音,相當於簡譜中的“2”。商調式的風格鏗鏘有力,高亢悲壯,肅勁嘹亮。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聽商調音樂,可以增強肌體抗禦疾病的能力。商音入肺,可增強呼吸系統機能,改善衛氣不足的狀況。

代表曲目:《長清》、《鶴鳴九皋》、《白雪》等。

收聽時間:最佳欣賞時間為15~19時。太陽在這個時間段裡開始西下,歸於西方金氣最重的地方,體內的肺氣在這個時段是比較旺盛的,隨著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間,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適合人群:商調匹配金型人,又稱少陽之人。金型人意志堅定,性格開朗,獨立意識強,判斷是非能力及組織能力、自製能力頗強,有自以為是的傾向。金型人陽氣較盛,音樂養生應該以調和陰陽為主,發散陽氣,適合聽柔和的羽、角調式的音樂。

配合穴位:膻中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正身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胸部膻中穴數十下,可請家人用手掌從背部脊柱兩側由下至上輕拍約10分鐘。可以暢快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效。

5、羽音補腎

羽音,相當於簡譜中的“6”。羽調式清幽柔和,哀婉,有如水之微瀾。羽聲入腎,能滋補腎精,有益於陰虛火旺、腎精虧損、心火亢盛而出現的各種症狀,如耳鳴、失眠、多夢等。腎精有補髓生腦之功,故羽調式的樂曲有益智健腦的作用。

代表曲目:《烏夜啼》、《稚朝飛》等。

收聽時間:17~19時為腎經的流注時間,在此時間段收聽效果最佳,收聽時間為每次15~30分鐘,每天1~2次。

適合人群:羽調匹配水型人,為太陰之人。性格內向,喜怒不露於表,不喜歡引人注目,心思慎密,謹慎精明,認識事物細緻深刻。學問頗好,但含而不露。水型人陰氣太重,醫家主張,應該用水樂洩其陰氣,再以火樂振奮其陽氣,從而獲得陰陽平衡。

配合穴位:經常按摩太谿穴、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可養腎氣。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拍這個部位,頂數個穴位!比揉腹效果大,比吃藥更安全!又快又好


世人多知道揉腹養生特別好,能夠強壯臟腑及長壽,卻不曉得下面這個方法能排盡體內濁氣,讓心胸都得到保健,比揉腹更勝一籌。它就是:拍胸。為什麼養護胸口比揉腹更勝一籌呢?因為:

一:拍此一處,頂好多個穴位

了解經脈分佈的中醫都知道,胸前分佈著任脈及胃、脾、肝、腎等聯絡全身的經脈。

通過擦胸、拍胸、擴胸等保健動作,可達到寬胸理氣、活血提神、養護心肺、延緩衰老的作用,保養得當,可防病強身。

二、提高免疫能力,促進分泌免疫腺體

捶拍胸、背、肩是民間很早就流傳著的簡單而又科學有效的一種護理嬰幼兒的妙法。但民間老人並不詳知捶拍防病健身的科學道理。



凡是學習過現代醫學、生理學、生物學的人都知道在人體胸部胸骨背後有一個後天形成的胸腺組織,這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的內分泌免疫腺體。

1、胸腺的功能

胸腺位於胸骨偏右側心臟前方,在免疫系統的建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免疫細胞在骨髓中形成,在胸腺中發育成熟,這種成熟的細胞會為人體提供各種免疫功能,能夠在細菌、病毒入侵人體,引發各種病症時發揮自我修復的功能。

2、胸腺退化

胸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並逐漸被脂肪組織所取代;

因此免疫系統的功能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

精神緊張,心理障礙,營養不良,環境污染,藥物傷害,

酒精及尼古丁都會加速免疫功能衰退。

後果是導致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免疫缺陷(如類風濕症等)的發生,導致各種惡性腫瘤對身體造成危害。

三:養肺就是養心

胸離我們的心臟近,心肺同屬一起,拍胸能夠強健肺部、養護心臟,心臟好了,有力量了,泵血功能就強大,就會讓身體各方面都有力量。

四:最熱的時候也要捂好這裡

《老老恆言》裡有一句話,“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對老人肺部、愛感冒的複感人群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保暖避寒、適度鍛煉應該為胸部護理的關鍵。

不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只要聯繫,都可以受益,主要是:

1、胸悶、心慌、氣急、肋痛都能適用

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心血管病專家楊力老師稱,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

2、是一種老慢支、肺氣腫的輔助康復方法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老師說,慢支炎、肺氣腫均為老年人常見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咳嗽、痰多、氣急、哮喘等症狀。

採用拍擊胸背部法,結合腹式呼吸法,對慢支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拍打胸背,能對肺泡產生輕度的衝擊波,患者會立即感到呼吸舒暢、胸部壓迫感減輕;

腹式呼吸,有助促使肺部的痰液和殘氣漸漸地向上流動,由此使症狀獲得改善。

剛開始鍛煉,用力不宜太重,以自己能夠忍受、感覺有震動為度。以後則慢慢遞增。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加大拍打的力度。

3、提高免疫能力,促進分泌免疫腺體

捶拍胸、背、肩是民間很早就流傳著的簡單而又科學有效的一種護理嬰幼兒的妙法。但民間老人並不詳知捶拍防病健身的科學道理。凡是學習過現代醫學、生理學、生物學的人都知道在人體胸部胸骨背後有一個後天形成的胸腺組織,這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的內分泌免疫腺體。

4、不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都可以受益

不論男女老少,無論體質強弱,這種運動對每個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有病可以促進康復,無病可以提高免疫力而不生病。

民間老人雖然不知道人體胸背肩內部臟器及作用,但他們有世代流傳的豐富經驗,知道捶拍胸背肩部有良好的防病治病和健身壯體作用。

練習方法:

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最好是晚飯後40分鐘開始。如果能堅持兩三個月,一定可以見成效。

但需注意,患有心髒病的人不宜採用這種鍛煉方法。

1.拍胸

此時應該進行腹式呼吸,然後,將五指併攏,手掌微屈,用空心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拍(右手拍左胸,左手拍右胸),也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

自上而下,可連續做30~40次。拍擊時,口唇應微微張開,使氣從口出。

2.摩胸

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手掌在胸部從左上向右下推摩,右手從右上向左下推摩,雙手交叉進行,推摩30~40次。

然後,兩隻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30~4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按30~40次。

3.擦胸

兩手搓熱,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复30~40次。

拍打按摩胸部的注意事項:

1.按摩時要保持心情舒暢,全身放鬆。

2.拍打時,手掌著力面積要大,腕部擺動要輕鬆自然而有彈力,內部感到有震動力。

3.胸上部拍打用力可稍大,向下力量可減小,不可用蠻力,以免損傷。

4.老年人拍胸動作宜輕巧,以免骨質疏鬆的人發生創傷或骨折~心臟裝有起搏器的朋友還是問醫生看看,最好不要讓胸部有震動~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寒痰、風痰、熱痰、濕痰、燥痰,中醫辨證治痰多


咽喉有痰,能咳出來就會舒服很多,咳出來的“有形之痰”不難對付,停滯在經絡中的“無形之痰”才難纏。所謂“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現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風、心髒病、腦血栓等,都與痰邪有關。今天我們來學習中醫的祛痰之法。

一、中醫辨證治痰多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

調理: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2、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

調理: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0克,銀花12克。


3、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高熱數天后,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

調理: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4、濕痰

濕邪侵人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

調理:二陳湯加味:制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蒼白朮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氣候乾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覺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黃。

調理:清燥救肺湯出入: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化痰的中成藥: 1、鮮竹瀝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2、複方竹瀝水(祛痰靈):每日3次,每次2支。3、痰咳淨:每日3次,每次1匙。

中醫祛痰經典方劑

痰濕的產生與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有關,中醫祛痰有一經典方劑二陳湯,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烏梅六味藥組成,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之所以稱為“二陳”,是因為兩味主藥(法半夏和陳皮)都是年頭越陳,效果越好。法半夏有燥濕作用,可以化痰濕;陳皮不僅理氣化痰,還有燥濕和胃之功;配合烏梅斂肺止咳,生薑抑制半夏毒性,共同組成此化痰經驗方。

祛痰的穴位—豐隆、陰陵泉

1、豐隆穴是化痰祛濕的經驗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無形之痰。

2、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按摩方法:兩個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鐘,力度均勻、 柔和、滲透,就相當於服了身體自帶的化痰湯。十分推薦給平時頭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膩、胸腹脹滿、形體肥胖的痰濕之人。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常按內關穴、太谿穴、足三里、中脘穴等6個穴位可延年益壽


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追求長壽之方。在老人生日時,我們經常會祝福老人“長壽百命”,並且很中用。如何才能長壽呢?中醫認為,在註意日常飲食、加強鍛煉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外,中醫穴位按摩也有助於長壽。經常對內關穴、太谿穴、足三里穴等六大穴位進行按摩,可延長益壽,達到長壽之目的。

1、按摩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適宜症狀:心臟疾患,如風濕性心髒病、心肌炎、冠心病等,尤其對預防心梗發作具有突出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處。堅持按摩此穴位一個月後,患者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症狀會明顯減輕或消失,以助長壽。

2、按摩太谿穴:慢性腎病的良藥

適宜症狀:腎臟疾病,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

補腎與長壽也有一定的關係。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


3、按摩足三里穴:效如參茸的滋補品

適宜症狀:一切虛損性疾病,如貧血、產後術後、大病初癒等。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調理陰陽、健脾和胃、通經活絡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用同側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條灸,同樣可達到長壽目的。

4、按摩合谷穴:抗擊疼痛的自然療法

適宜症狀:各種疼痛,尤擅緩解晚期癌症病人疼痛。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此穴位常按摩,可緩解疼痛,延長生命,達到長壽之目的。

5、按摩關元穴:恢復活力

適宜症狀:各種生殖系統疾病。尤其擅長治療不孕不育、陽痿、遺精早洩、痛經、月經不調等症。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位於腹下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處。常用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氣與長壽密切相關。補益氣血有助長壽。

6、按摩中脘穴:治療胃病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進而有助於長壽。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白芍、何首烏、阿膠、熟地黃、雞血藤,7種補血補氣的中藥材


氣血好,整個人的容顏以及精神狀態,都看起來很不錯。如果出現氣血不足,身體很容易出現一些毛病。補血補氣吃什麼好呢?下面推荐一些補血補氣的中藥。

1、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為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所常用,尤為婦科常用藥。正如《日華子本草》雲:“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



2、何首烏

為常用的滋補強壯藥。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藥,味苦、甘、澀,性微溫,若生用,功在潤腸通便;若制用,功在補肝腎、益精血。它不僅為滋補強壯佳品,亦為烏髮、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藥。年邁體弱者常服則大有裨益。

3、阿膠

為黑驢皮經過漂泡去毛後,加冰糖等配料熬製而成。近年有以豬皮熬製的新阿膠,可代替驢皮阿膠使用。本品味甘、性平,有補血止血、滋陰

4、熟地黃

是由於地黃加黃酒拌和蒸製而成。其味甘、性微溫,功能滋陰補血。《本經》有“填骨髓,長肌肉……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本草經疏》譽其“補腎家之要藥,益陰之上品”。故“凡臟腑之不足,無不可得其滋養”。現代研究證明: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其作用更明顯。

5、枸杞子

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功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髮悅顏,為滋補肝腎之佳品,被譽為歷代保健良藥。據藥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有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症、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

6、雞血藤

為昆明雞血藤和山雞血藤的藤莖,味甘、苦、性溫,能補血養血、通經活絡,現代研究證明,有升白細胞之作用,可用於因放射線照射過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用雞血藤汁熬製的膏,有補血補氣、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老人及婦女體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癱瘓、月經不調、跌拉損傷等症。

7、當歸

以繖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入藥,味甘、辛、苦、性溫,能補血活血,潤腸通便,《本草備要》謂其:“血虛能補,血枯能潤”,對氣血生化不足,或氣血運行遲緩以及血虛腸燥便秘者,常服效佳。當歸是常見補血補氣的中藥,臨床和實驗證明,本品有抗貧血、抗維生素E缺乏及鎮靜、鎮痛,降血脂等作用,還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子宮有雙向性調節作用。因此,是一味重要的保健中藥,凡虛損不足、氣血虛弱者,皆可常用。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五臟調養之肺寒、肺熱巧辨症


1、肺寒——咳聲重濁,氣急,喉癢,咯痰稀薄色白

2、肺熱——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稠粘,喉燥咽痛

3、乾咳無痰,分為兩種。一種是風燥傷肺,一種是肺陰虧虛。

風燥傷肺——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乾痛,唇鼻乾燥,口乾,常伴鼻塞,頭痛,微惡寒,身熱

肺陰虧虛——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常伴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

肺寒肺熱大多屬於實症。肺寒又可分為:風寒束肺、寒邪客肺;肺熱也可分為:風熱犯肺、熱邪壅肺和燥邪犯肺。具體臨床表現、證候分析和證候鑑別如下:

風寒束肺

本證以咳嗽,痰稀白為主證,兼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表證症狀。

【證候分析】風寒襲表,內舍犯肺為本證病因。風寒束肺,津液遇寒既而為痰,氣道受阻,使肺失宣降,故咳嗽痰稀白;風寒束表,故兼風寒表證。

【證候鑑別】風寒束肺與風寒表證,兩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風寒邪氣引起,但病理變化不盡相同,故臨床表現症狀有別。

風寒束肺:邪由表而入,病變重點在肺,故以咳嗽為主症,兼有輕微表證。

風寒表證,邪氣在表為主,故以風寒表實為重點,以惡寒發熱為主,兼有輕微或不兼風寒犯肺症狀。



寒邪客肺

呼吸系主症為咳喘,痰稀白,伴見實寒象,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緩。

【證候分析】本證多以突然發作咳喘氣急,且寒像明顯為要點。

寒邪客肺,陽氣鬱遏,氣逆則咳喘;失於溫煦則形寒;寒凝氣血阻滯,則舌淡苔白,脈遲而緩。

【證候鑑別】寒邪客肺與風寒束肺。

寒邪客肺與風寒束肺共症,咳痰稀白。

不同點:寒邪客肺其症狀較重,咳兼喘,伴實寒象;風寒束肺其症較輕,兼風寒表證。此外,前者病程長,後者病程短。

寒邪客肺與飲停於肺證鑑別:

共症,咳嗽,痰稀白。

不同點:寒邪客肺,痰少;病史呈急性發作;性質屬實證。欽停於肺,痰多呈泡沫稀水樣;呈慢性反復發作病史;性質屬本虛標實證。

風熱犯肺

以肺熱咳嗽,痰黃稠和風熱表證為要點。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稠濁涕,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熱外襲,肺衛受病。風熱灼傷,痰質稠黃,使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故為咳喘、鼻塞濁涕;邪犯肺衛,陽氣鬱遏,故見表熱證;熱盛津傷,則口乾咽痛。

熱邪壅肺

以咳喘裡實熱症狀為主。咳喘氣粗,痰稠黃,熱象為壯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不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即肺癰病。

【證候分析】濕熱邪氣入於口鼻,或風寒、風熱入裡化熱,熱邪灼傷肺金,煉液為痰。痰熱交阻、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動危候;裡熱蒸騰,津虧不足,心神不寧,故有明顯壯熱、口渴便結、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等裡實熱象;熱傷血絡則咯、衄血;痰熱壅滯,氣血不暢,又可化腐為肺癰病證。

【證候鑑別】熱邪壅肺與風熱犯肺證。

共同點:兩證均有肺熱症狀,邪氣皆為外感。

不同點:前者主裡實熱證,病程較長,病情鉸重;後者為表裡同病,病位雖在肺系但伴見風熱表證,病程短,病情輕線。

燥邪犯肺

以肺系症狀乾燥少津為要點。乾咳無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甚咯血;唇、舌、口、咽、鼻等官竅乾燥。

每可兼寒熱表證,但因有倔寒、倔熱不同,所以有溫燥、涼燥之分:

溫燥:表證偏風熱,津虧較重,甚化熱傷絡,胸痛咯血,舌紅苔黃,脈細數。

涼燥:表證偏風寒,津虧鉸輕,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燥熱之邪,或風溫化燥,燒傷肺津,清肅失令,故見乾咳,痰少而粘稠難咯。燥盛則乾,濡潤不足,故諸症乾澀。涼燥偏寒,溫燥偏熱,故又有偏寒、偏熱之不同表證,其傷津亦有輕重區別。

【證候鑑別】燥邪犯肺與邪熱壅肺證。

共同點:二者均有津虧不足症。

不同點,前者多發秋季,主症以乾咳少痰粘擱及官竅乾燥為特點,兼有寒熱表證;後者多發於冬春兩季,主症高熱咳喘,痰黃稠,兼證以裡熱津傷,甚動血、化腐為主。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養好脾百病不生”八大健脾方法,健脾補氣,讓你精力充沛


生活中我們有些人由於脾虛、運化功能減弱而出現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等脾氣虛弱等不適症狀,去醫院檢查也檢查不出什麼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增強健脾意識了。它是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也是補法之一。

八個健脾好方法

1、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對於這一點俺可是親身體驗過的哦。堅持一段時間大便就不再粘著馬桶了。

2、爬山

爬山是日常人們鍛煉的常用方法,在爬山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身邊美麗的風景,總結起來就是說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3、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這是非常容易實現的一個動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區是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盡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4、推腹法

推腹法應該說很多人都知道的,在我們按揉腹部的同時身體的很多部位都加快了循環的速度了,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5、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堅持的時間長了自然會看到效果的。

6、捏脊法

捏脊梁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發熱為止。

7、吞唾液養生法

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藥。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古代很多名醫都把唾液作為一種非常寶貴的身體物質的,可以讓人延年益壽,消除百病的。

8、拉筋

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個人的感覺是最好採用臥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顯著!另外多吃豆類蔬菜可以健脾胃的。

健脾藥膳

1、參棗米飯

黨參1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將黨參、大棗放在沙鍋內,加水泡發後煎煮30分鐘左右,撈出黨參、大棗,藥液備用。將糯米淘洗乾淨,放在大瓷碗中,加水適量,蒸熟後,扣在盤中,將黨參、大棗擺在糯米飯上,藥液加白糖,煎成濃汁後澆在棗飯上即成。可做早餐食用。此米飯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 適用於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

2、白朮豬肚粥

白朮30克,檳榔10克,豬肚1只,生薑少許,粳米60克。將豬肚洗淨,切成小塊,同白朮、檳榔、生薑煎煮,取汁去藥渣,入粳米同煮成粥。豬肚撈出切塊或片蘸麻油、醬油佐餐。早晚各服一次。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腹部虛脹、大便溏瀉不爽等,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身上11個神奇止疼穴,頭痛、牙痛、胃痛分分鐘解決!



千百年來,我們的古人用各種方法來止疼,他們發現,正確按壓以下11個穴位可緩解或消除疼痛。

1


痛經,按八髎穴

在人體的骶部,即臀部以上、腰部以下,有8個穴位,分別為左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合稱八髎穴。

中醫認為,痛經是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根據“通則不痛”的原理,需要通調氣血、溫經化瘀。

取俯臥位,家人用掌根摩擦這些穴位,達到透熱的程度為宜,能夠從外而內調理胞宮,起到止痛的目的。



2


頭痛,按印堂穴、太陽穴

印堂穴,在前額,兩眉頭的中間。太陽穴,在眉梢旁。

頭痛時,用手指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髮際推至太陽穴,往返3~4次;然後用五指拿法,即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在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從頭頂到頸部,往返4~5次。

頭被稱為“諸陽之會”,是髓海所在,只有經絡通暢,氣血供應正常,髓海才能得以滋養。按摩這兩個穴位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止痛。

3


牙痛,按合谷穴、下關穴

合谷穴位於雙手虎口的最高點,下關穴在面部,耳朵前方,顴骨下方的凹陷處。

感覺牙痛的人,可以用手指或指關節按壓臉部的對應部位,並且按疼痛一側的合谷穴、下關穴,時間約10分鐘。

其道理在於,手陽明的脈絡人下排牙齒,足陽明的脈絡人上排牙齒,合谷穴、下關穴都是陽明經穴,按摩即能止痛。

4


胃痛,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治療胃痛,需要理氣,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按揉這個穴位能疏通胃氣、和絡止痛。

5


心口痛,按內關穴

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就是內關穴。

心臟不好的人突發心絞痛,除了含硝酸甘油,還可以按內關穴。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對其進行點、按能夠活血通絡,起到止痛的作用。一般需按5分鐘。

6


腹痛,按神闕穴

神闕穴就是肚臍。腹痛的病人,自己用掌根揉神厥穴10分鐘,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中醫認為,神闕穴位於中下焦之間,按摩神闕穴能溫通血脈,調和中下焦,疏通胃腸氣,達到止痛的目的。

7


腿痛,按伏兔穴、膝眼穴、解溪穴

伏兔穴在大腿前部中間,離膝蓋一掌的距離。膝眼穴位於膝蓋骨兩側的凹陷處。解溪穴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中央凹陷處。

人過了30歲,關節就開始退化,腿痛經常困擾著中老年人。通過按摩這3個穴位,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按摩時,一方面按揉伏兔穴、膝眼穴、解溪穴3個穴位,同時配合髓關節、膝關節、躁關節的伸曲和旋轉練習,具有舒筋、活血、鎮痛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穴位按摩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要想徹底治愈,還需要找專科醫生。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