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時間表,最健康的一天長這樣!


【最健康的一天長這樣】早餐要吃得營養、中午最好休息一會兒、半晌曬曬太陽……提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絕大多數人都能說上幾點。但你知道健康的一天應該怎樣度過嗎?生命君綜合國內外專家觀點,採訪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朱惠蓮,告訴你最健康的一天是什麼樣↓↓ ​​​​


文章來源:中藥與健康

“一拍三揉”輕鬆趕走常見病,95歲老中醫強烈推薦!


關節痛、便秘、失眠、咳嗽、血壓高等不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更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年輕人身上,“一拍三揉”幫你趕走疾病,重獲健康!

一拍拍膻中穴診心悸、咳嗽

古時候的人用這個穴位的人特別多,膻中穴是會穴,是好幾條經脈交會的地方,一拍就疏通氣血,保持肺的呼吸暢通。

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1、左右手掌心輪流拍,拍38下或60下。

2、雙手搓熱來拍。

3、拍時要有節奏,可以說點話什麼的,直到感覺裡頭有點發熱。

4、膻中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略有不同,以手掌拍都可以覆蓋,效果和針灸差不多。


一揉揉耳朵調全身疾病

耳為諸脈之會,人的氣血最終要上到耳朵,如果你有什麼病的話,它可以輔助治療,沒有病的話,長期揉耳絕對養生保健。

1、一般的方法是上下來回揉,這樣揉的力度感覺不夠。我用的揉法是兩個手掌心摀住雙耳,前後揉。

2、為了保持一定的力度,建議每天揉38下,如果時間充足也可以揉60下。

二揉揉腹部治腰痛、延壽

中醫裡的長壽穴有幾個,一個是命門(肚臍的對面)、第二個是神闕(肚臍)

命門在腰後與神闕(肚臍)是前後對應的位置,不用特別精確,按揉周圍也有效。

揉法是雙手掌心一前一後同時按揉80下或100下,甚至200下都可以。揉到感覺腹部發熱、腰部發熱。方法很簡單,但是起很大作用。

腹部是人體的命門,腰常擺、腹常揉,命門不能丟。

命門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與肚臍相對,是強腰補腎壯陽之大穴。

炙命門絕對是升發陽氣、補陽氣的好辦法。能起到全身保健效果。

三揉揉膝蓋治關節疼

這個動作非常重要。年齡大了以後,膝關節得病的人特別多,中醫講:人老腿先老。

1、找到髕骨,掌心按在上面,先從外往裡揉,揉38下,然後,再從裡往外揉38下。

2、然後,再用雙手將髕骨抓起來,向上提38下。

3、將腿曲起來,在膝關節髕骨下面有兩個穴位,外膝眼、內膝眼。用雙手指按揉這兩個穴位38下。

內膝穴、外膝穴

這樣揉膝蓋才用有,對於膝關節疼痛起很大作用。

每天早上起床時,坐在床上曲膝揉一次,晚上睡覺前揉一次。堅持二、三個月你就會感覺到明顯的效果。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足三里、關元、神闕、風門、三陰交、身柱穴,保健灸6穴祛病延年


保健灸,就是無病而先施灸的方法,古代又稱之為“逆灸”。運用保健灸,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保健灸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足三里灸

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防衰抗老、祛病延年。對感冒、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低血壓、動脈硬化等都有預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灸治方法:點燃艾條,距足三里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2、關元灸

常灸關元穴(臍下3寸)能防病保健、強壯體質,對全身衰弱、少氣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虛寒有防治作用。

灸治時點燃艾條,距關元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每週灸1~2次。秋冬季節可連續施灸,灸十餘次後停10~20天,然後再灸。夏秋季可適當減少施灸次數。


3、神闕灸

神闕又名臍中,灸此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效。常灸神闕穴可起到強壯體質、延年益壽的作用。對消化不良、腹瀉、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治時點燃艾條,距神闕穴3厘米處熏灸,局部有舒適感時固定不動,每次灸10~2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10~20天再灸。

4、風門灸

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灸風門穴有預防感冒和腦出血的功能。對肩背酸痛、頸部痙攣、頭痛都有防治作用。

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條在雙風門穴上各溫和灸10~20分鐘,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預防和減輕感冒。如感冒遷延不愈,用艾條灸風門,每日1次,每次10~20分鐘,連灸3~7日,可痊癒。對曾有過中風病史者,每次灸10分鐘,每天灸2~4次,可預防中風復發。

5、三陰交灸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高點直上3寸,脛骨後緣。艾灸三陰交對消化不良、腹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心悸、失眠、濕疹、高血壓、冠心病等有防治作用。

可採用溫和灸法:患者可自己操作,左手持艾條灸左側三陰交,右手持另一艾條灸右側三陰交穴,每次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1次。

6、身柱灸

身柱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兒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進發育,增強食慾,不易感冒。無論兒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是取艾絨適量捲成香煙大小,用溫和灸法灸5~10分鐘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6個姿勢練好腰背肌


“腰部的結構可以比喻成磚塊和水泥:磚就是脊柱的椎體結構, 而水泥就是腰背肌肉。如果將一塊塊磚簡單地摞起來, 即使很整齊, 也不十分穩定;而如果在每塊磚之間以及外面抹上水泥, 那樣的結構就很穩定。”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鄒海波介紹, “不過, 隨著時間推移、水泥剝脫, 這類結構又會出現不穩定, 需要重新加固——即用鍛煉來強化腰背肌肉的力量。”

鄒海波介紹, 練好腰背肌, 只需掌握6個姿勢。

練習1

姿勢:俯臥位, 保持髖部緊貼床面, 用肘部將上身撐起, 使腰部輕輕後伸。

說明:開始要緩慢進行練習, 最初保持後伸的姿勢5秒鐘, 逐漸達到30秒鐘, 重複10次。

練習2

姿勢:俯臥位, 保持骨盆與床面緊貼, 用手輕輕托起上身, 在此過程中保持腰部和臀部的放鬆。

說明:在此姿勢下保持1秒鐘, 重複10次。



練習3

姿勢:俯臥位, 骨盆部位墊一薄枕, 雙手伸向後背到腰部, 輕輕抬起頭和胸部, 保持雙眼直視地面。

說明:開始時堅持5秒鐘, 逐漸增加到20秒鐘, 爭取重複8~10次。

練習4

姿勢:俯臥位, 頭和胸部貼近床面, 輕輕抬起一側的上肢, 對側下肢繃緊, 緩慢抬離床面5~10厘米。

說明:開始堅持5秒鐘, 重複8~10次。目標是在此姿勢下, 堅持20秒鐘。

練習5

姿勢:仰臥位, 雙膝關節屈曲, 雙手胸前交叉, 上身輕輕抬離床面。

說明:堅持2~4秒鐘, 然後輕輕放平到開始的姿勢, 重複10次。此法用於上腹部肌肉的練習, 此前的練習主要是鍛煉腰背部肌肉。

練習6

姿勢:仰臥位, 保持腰部與床面緊貼, 將一側下肢伸直, 緩慢抬高20~30厘米。

說明:保持下肢抬高的姿勢約1 0秒鐘, 然後再緩慢放下, 重複10次。此法用於下腹部肌肉的練習。

鄒海波表示, 如果患者不能進行俯臥位的練習, 按照如下方法鍛煉, 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姿勢:站立位, 將雙手放在腰部, 雙膝輕輕屈曲, 身體向後方輕輕後仰。

說明:這種後伸練習要規律地進行, 大概每2小時1次。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前屈的動作, 因為前屈會抵消進行後伸練習的作用。

如果腰部疼痛劇烈, 雙下肢麻木、疼痛, 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疼痛緩解不明顯, 需要到醫生處就診。

來源|家庭醫藥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權,請私信聯繫,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更多養生知識!

文章來源:中國醫藥養生

女人身上有條美容經,灸透它,便秘、黃褐斑、痛經統統無影踪!


從膀胱到腦袋,三焦經貫通了我們的上半身,所以艾灸它是絕對有好處的,比如三焦經的終點絲竹空穴,位於女性最易長斑,長魚尾紋的地方,通過艾灸就可以很好地抑制長斑,減少魚尾紋。

——神秘的三焦經

“三焦”到底是什麼東西?

人體有五臟六腑,“腑”就是容器腔。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都屬於六腑,三焦是人體最大的腑,它把五臟六腑都包攬其內。它主一身之氣,說白了就是調氣的一個大通道。

三焦一堵,老病纏身

《黃帝內經》:“三焦經主一身之氣。”百病從氣生,三焦經的症狀多與情誌有關,肝膽鬱結的“火氣”也常常會由三焦經洩出。脾氣暴躁的人,打通此經,不僅可以疏泄“火氣”,“暴脾氣”自然不見了,所以三焦經便成了身體的“出氣筒”。

當人之邪氣從三焦經上洩走後,人就不會生病了,怕就怕這個“出氣筒”堵住,問題就全來了。

另外,三焦經多在腕、臂、肘、肩,“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這條經通了,對風濕性關節炎也有特效。

總體來說,三焦經不通會引起耳鳴、眼睛紅赤、面部腫痛、喉嚨痛、嗓子乾、偏頭痛、眼部皺紋、手臂麻木、肩頸酸痛、肩周炎等。

古人將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

心、肺歸於上焦

脾、胃、肝、膽、小腸歸於中焦

腎、大腸、膀胱歸於下焦


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

三焦經:女人美容經

西醫所說的內分泌系統相當於三焦經。有人經常說自己內分泌失調,但到底哪裡失調,去醫院查不出來,自己更說不清楚,吃藥也不管用。這個時候,如果能調節一下三焦經就會有效果。

三焦經上通到頭,下連乳腺,像乳腺增生、乳房脹痛、更年期綜合徵、痛經、月經不調、閉經過早等很多婦科疾病都跟它的瘀阻、鬱結有直接關係。氣在裡面出不來,到處亂撞就形成了病。

現在職場、社會壓力大,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一些氣,那就得及時消掉才行。人如果心裡有悶氣,血液就會被悶氣所污染。血液一被污染,就會流動緩慢,形成瘀血,人的臉色就會變得黯淡,像蒙有一層灰塵,嚴重的還會起斑。

三焦經經過肘尖附近,最後通到無名指,人的兩邊都有。它離肝比較近,而氣又是從肝上生起的,所以,要想疏氣解淤,我們就應選三焦經來調節。

調理好三焦經,把氣調順了,內分泌就永不失調,身體的各種病症也就消失啦!

另外,好多慢性病,也說不出到底哪裡有問題。長期不癒的症狀很多,這時好好調一下三焦經,氣調順了,身體就能正常地運行了。

如何疏通三焦經?

打通三焦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每晚睡前拍打,站著或坐著都可以。

三焦經循序圖

用左手從右邊肩膀開始拍打,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拍打速度及力道均勻,一直拍打到手腕。每次拍打5至10分鐘,拍完一側後,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約3分鐘。

然後再按上述方法,交換右手拍打左側肩膀,堅持3個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最佳拍打時間:

每晚21點至22點拍打最佳,其它時間也可以。

艾灸三焦經,好處太多!

從膀胱到腦袋,三焦經貫通了我們的上半身,所以艾灸它是絕對有好處的,比如三焦經的終點絲竹空穴,位於女性最易長斑,長魚尾紋的地方,通過艾灸就可以很好地抑制長斑,減少魚尾紋。

三焦經還有好幾個穴位在耳朵旁邊,所以對耳疾也大有好處,甚至可以說是通治,像耳聾、耳鳴、耳痛等,堅持灸三焦經均可得到明顯改善,另外像是肩週,頸部淋巴,甲狀腺,腸道等區域,都是三焦經過的地方,相應問題都可以艾灸。

三焦經上的艾灸大穴

人體就是一個大藥房,每一個穴位就是一味藥,下面列幾個三焦經上的治病穴位。

三焦經大穴艾灸

1、絲竹空穴:調理魚尾紋,眼周圍色斑!

2、翳風穴:調理耳疾,頭暈頭疼!



3、臑(nao,四聲)會穴:專門調理膀痛的要穴!

4、天井穴:調頸部脖子處的淋巴結核,火氣大!

5、陽池穴:激發陽氣!

6、外關穴:打通膽經、緩解坐骨神經痛、腰痛、肋骨痛、肩膀痛、頭痛、落枕!



7、消濼穴:祛濕化痰

8、關衝穴:調理暈車,堵氣!

艾灸方法:先灸頭身,後灸肢體;先灸左側,後灸右側。頭面部每穴20分鐘,肢體每穴25分鐘,一周休息1-3天,循序漸進(面部記得躺著灸)!
其他鍛煉三焦經的方法!

三焦經因為很多穴位都在我們的手臂和肩膀上,所以能方便我們進行多種除艾灸以外的鍛煉方法:

1、入睡前輕輕拍打三焦經循行路線,拍打3~5分鐘即可,力道不產生痛感!

2、自肩頸往手掌,上下巡迴搓動,有溫熱感覺!

3、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從五液看五臟健康


中醫認為,五液,也就是人的淚、汗、涎、涕、唾五種液體,分別對應人的五個臟器,在《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仔細的解釋:“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也就是說,通過五液就能看出你的五臟是否健康。你百分百健康嗎?

1、淚:為肝之液

肝開竅於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於目竅則為淚。淚可滋潤眼目,若肝有病變,就會從淚的異常表現出來。

淚少而眼乾,為肝陰血不足,應滋肝養血。忌惱怒,宜清補。

迎風流淚、兩眼發癢,為肝經受風邪,應少用眼,保持清潔,也可用野菊花、桑葉煎水熏洗。淚熱發黏、兩眼畏光作痛,為肝經有熱,可用棉籤沾水、擦拭淚囊處,一天數次。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保持大便通暢,使熱邪有下瀉之路。老年人氣血虛弱、肝腎陰虛,常會流淚不止。建議滋補肝腎,補氣養血,加強營養,節制房事。

2、汗:為心之液

它的排泄在生理上會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感覺冷時,毛竅閉合而無汗;天熱、運動或衣被過厚感覺熱時,則毛竅大開而多汗。

汗的異常主要有自汗、盜汗兩種。心陽不足、心氣虛,不能“守住”心液,則見自汗,此時應補氣補陽。陽虛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風寒,所以室內溫度宜偏暖,且要溫補調理。

氣虛患者宜注意休息,建議可以用大棗5枚、黑豆30克、黃芪60克、煎湯150毫升,一日兩次口服,同時注意起居有常。

心陰血不足者容易出現盜汗,這類人飲食要以清補為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薑蔥等。盜汗患者體質多熱而偏燥,故室溫宜偏低且濕。

3、涎:為脾之液

脾開竅於口,脾之陰精上佈於口,則為涎,主要用來溶解食物,助消化。

脾胃虛弱者可表現為口淡乏味,噁心且口水多,應溫中健脾。忌寒涼、多熱食,給胃脘部熱敷,也可服薑湯或糯米粥加紅棗數枚食用。

胃火盛可表現為口乾涎少,這類人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鮮蔬菜、清涼飲料等,也可用麥冬、沙參煎水服。

4、涕:為肺之液

肺開竅於鼻,肺之津液充盈,出於鼻竅則為涕。鼻涕可滋潤鼻竅,使其保持暢通,保證呼吸和嗅覺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變可從鼻涕的異常表現看出來。如肺陰虛者可表現為鼻乾無涕,建議將室內溫度調低些,並保持一定濕度。用銀耳50克、百合30克、沙參30克、蜂蜜一勺,溫火燉半小時,煎湯150毫升,一日兩次口服。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風寒導致肺氣失宣者,多表現為鼻流清涕。這類人所處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風寒再襲。中藥宜熱服,服藥後靜臥,蓋被或喝熱粥助汗以驅寒。流黃濁鼻涕的人應清肺泄熱。中藥宜涼服或微溫服,並多吃清補膳食,注意保持鼻腔的通暢。

5、唾:為腎之液

腎氣旺盛,腎之陰精上充於口為唾,有濕潤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

唾液的異常變化可反映腎的病變。

口苦口乾少津,腰膝無力為肝腎陰虛,可用枸杞子、沙參煎湯服用。同時,調節情志,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菸酒。

多唾或唾液清冷多應溫陽利水。建議慎起居、防外感,保持皮膚清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虛!虛!虛!各種虛如何調?不看此文你都不知道自己調錯了!


虛證指的是臟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本病症雖繁,較複雜,但總不離五臟,而五臟之傷不外乎陰陽氣血。歸納來,有陰虛,陽虛,陰陽皆虛;有氣虛,血虛,氣血雙虛。虛勞之病,臨床較為多見,只要使用辯證論治,整體治療,善於掌握補益虛勞的穴位和補虛的方法及時機,確能收到較滿意的理想效果。

根據五臟常見虛勞症候現歸納如下:

氣虛:主指肺氣,脾氣虛。


血虛:主指心血,肝血虛。


陽虛:主指,心陽,脾陽,腎陽虛。


陰虛:肺陰,脾陰,心陰,腎陰虛.

以上四類病症臨床多相互出現,例如:肺腎陰虛,心肝血虛,脾腎陽虛等在診病時一定要細心判別。

氣虛

1.肺氣虛:

主證:氣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則:補肺益氣

取穴:太淵肺俞太谿(太淵,肺俞,合谷,中府都是肺經補氣要穴,太淵主補肺氣兼滋肺陰,合谷補肺氣兼理腸氣,中府補肺氣更擅長寬胸理肺氣,肺俞純補肺氣少兼理氣。太谿補腎氣兼滋腎陰,取太谿目的是因肺氣根於腎。)

2.脾氣虛:

主證: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適,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黃。

治則:健脾益氣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長補益腸虛胃脾虛證,不宜大洩。陰陵泉,擅長健脾治血證除濕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腫減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氣海功能相似善補全身之氣。)當然伴大便稀證可加灸脾俞,因為脾俞善長純補脾臟。



血虛

1.心血虛:

主證:心悸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

治則:養血安神

取穴:神門心俞三陰交(神門為心經原穴擅長安神可補可洩,補,可補心氣,洩可清心火。心俞多用來補心氣補心血,不宜洩之。三陰交脾經之穴但卻是肝經腎經脾經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長養血,補血,活血而且可滋養治療全身之陰證。像陰虛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2.肝血虛:

主證:頭暈目眩心神不安耳鳴婦女月經少或停經面色蒼白

治則:補血養肝

取穴:三陰交曲泉肝俞間使(又用到三陰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會牽扯到脾經肝經心經的穴位。曲泉作用養肝兼洩肝陽上亢。間使主要用來行氣通絡,如果伴頭痛頭暈還應加太衝,太衝穴生下來就是扮演輸洩疏導肝氣的角色。所以宜洩不宜補,太衝臨床上要比行間穴好用。

陽虛

1.心陽虛:

主證:心悸自汗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

治則:溫通心陽

取穴:心俞神門關元(心俞可直接補充能量,本穴可大補心氣心血,但不宜洩,想洩心熱燥最好取神門。神門我講過它是心經原穴可補可洩,心陽虛可在此灸之。關元人體最大陽氣匯聚之地,想振奮陽氣應首選關元。)如果患者心悶憋痛可配上間使,理氣通絡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陰交比較,膈腧擅長治理上身血症,三陰交擅長治理下身血症。

2.脾陽虛:

主證:飲食減少,形寒, 腹中冷痛腸鳴泄瀉甚至完穀不化

治則:溫中健脾

取穴:神闕關元足三里陰陵泉脾俞(脾俞,以最短的距離直補脾之各種虛證。神闕通補下焦暖陽散寒,關元,剛才說過主要用來振奮陽氣培元固本。足三里為大補脾胃要穴,我們知道脾胃乃後天之本所以常用它來提高人體免疫效果是很不錯的。陰陵泉強脾健胃。)

你一定會問我為什麼不用天樞穴?天樞其實也可以用,不過要先洩後補,不然容易腹中漲滿,因為天樞生下來偏洩不宜補。如果用來治理便秘效果會更好。

3.腎陽虛:

主證:惡寒肢冷腰背酸軟男性陽痿早洩女性經少性慾低下

治則:溫補腎陽兼養精血

取穴:關元腎俞太谿命門(命門為於督脈而督脈是總督一身之陽脈,命門可是督脈烈火之穴善補腎陽。)

陰虛

1.肺陰虛:

主證:乾咳無痰咽部乾燥甚至失音舌紅少津

治則:養陰潤肺。

取穴:太淵复溜尺澤(太淵為肺經之原穴能平補平瀉,尺澤穴生下來就是洩穴所以常用來平氣解肺之熱,不宜補。取复溜穴的原因我已經說過肺氣之根在腎。)

2.脾陰虛:(胃陰虛)

主證:口乾唇燥食慾不振大便燥結甚至乾嘔

治則:養陰和胃

取穴:复溜內庭足三里(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針補,灸補火更大,因此證屬陰虛火旺。內庭主洩胃火,脾與為相表裡脾虛熱也常用此穴。复溜穴擅長養陰,針補可滋陰,此穴不可洩,洩會加重陽盛。)



3.肝陰虛:

主證:急躁易怒頭痛眩暈耳鳴眼乾畏光或肢體麻木面色潮紅舌紅少津

治則:滋養肝陰

取穴:曲泉复溜三陰交太衝(曲泉穴在肝經主要扮演滋肝陰的重要角色,所以針補可加強養肝效果。复溜穴我說過在腎經主要是通過滋陰來補腎的。三陰交穴前面也提到過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陰虛證及血症,這也是我取三陰交的目的。太衝洩之可理氣治療眩暈,前面也提到過。)

4.腎陰虛:

主證:眩暈耳鳴耳聾口乾咽痛易脫髮牙齒易鬆動舌紅少津

治則:滋補腎陰

取穴:复溜太谿腎俞中極(复溜,太谿,腎俞是腎經上的核心穴位,腎俞主要用來補腎氣,复溜是滋陰補腎,太谿穴即補腎氣也可滋陰。中極穴通調全身水道但擅長下身水道,補可以固溺就是治療尿多證,洩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腫利尿的意思,減肥也算核心穴。)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男人補氣、女人補血的艾灸法,太實用了,您也試試吧


人體要氣血平衡,才會精神抖擻,百病不侵。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氣血是否平衡。男女宜有別。男人易傷氣,女人最耗血,因此男人要注重補氣,女人要注重養血。只有抓住男女養生的根本,男人和女人的身體才會更加健康,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男人補氣篇

氣亂則病、氣虛則症、氣絕則亡

《難經》中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是說如果將人比做一棵樹,氣就是樹根,而身體是樹乾和樹葉。根深才能葉茂,氣長才會命久。老百姓把人死叫“斷氣”,指的就是人活一口氣,人死則氣散。人體氣衰則氣血不暢,陰陽不調,百病入侵。男子氣虛大多說的就是腎氣虛,也就是常說的腎虛。

當今的男性,飲酒、抽煙、熬夜、縱慾,無所顧忌,一旦氣亂,還不予理睬,拖了再拖,接下來就是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炎、心髒病等。最後就會,人剛到中年卻氣虛腎虛,渾身病膏。

養氣就是養命,男人氣虛的幾個症狀

氣虛早期症:氣短乏力、自汗頻繁、頭脹頭昏、注意力難集中、少話懶言、眼乾口苦、腰酸腿軟、便秘或腹瀉、尿黃熱痛、房事興趣不高、手腳冰涼、體胖怕冷、食慾欠佳、睡眠不安等。(出現4種以上症狀即可確定為氣虛早期症)



氣虛症:氣粗胸悶、渾身無力、精神萎靡、頭痛易怒、眩暈耳鳴、上腹飽脹、下腹墜感、尿急尿頻、尿痛尿不盡、舉而不堅、陽痿早洩、失眠脫髮、四肢麻木、關節抽搐、盜汗夢多、思維紊亂等。

許多人氣​​虛的原因是心虛,心虛的原因則是想得太多,整天憂心忡忡、患得患失。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心靈敞開了的話,那麼氣也就敞開了。

艾灸產生於中國古代,具有上千年的傳承,是中醫傳統醫學中的一種奇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灸能夠溫陽補氣,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每天用艾條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氣海穴和膻中穴。這四個穴位都是補氣的大穴,每天艾灸,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女人補血篇

氣血為生命之源,女人補血終身是大事

從生理上講女人容易造成血虛,就像人們常常聽到中醫說:某女人氣血兩虧,也常見的是某人虧氣;用中醫的話說:“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瘀。”也就是虧血、 血虛會使人易患很多疾病,因此,女人必須補血,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補血是終身的事。

在中醫看來,婦女以養血為本,每位女性都要注意養血補血,如果你不注意養血的話,就容易出現嘴唇蒼白、臉上微黃、乏力、頭暈、頭髮枯黃等症狀,這些也就是貧血的症狀,如果你是嚴重貧血的話,會有早衰現象,比如過早的出現白髮、皺紋、牙齒脫落等。

一、天樞

常按天樞(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

二、血海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並促生新血。

每天上午拍打(每次10秒,連續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痛等症有效。

三、三陰交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彙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常按三陰交,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四、足三里

刺激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艾灸足三里,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調理脾胃,緩解胃痛,你一定要知道中脘穴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朋友聚會、過年過節大吃大喝,心情時好時壞。這些都會造成胃脹、胃痛。當您出現胃脹、胃痛等症狀的時候,不妨按摩中脘穴,能夠起到通暢脾胃、增加脾胃動力的作用,從而緩解胃部不適。

中脘穴

平時按摩中脘穴也對我們的健康有好處。我們有一個常識,就是人在將要生病的時候吃不下去飯,其實越是不想吃飯,氣血越就不足,越會加重病情。如果這時候對中脘穴做一個保護或者按摩,就可以把消化的食物往下降,達到氣血通暢的目的。

中脘穴

腧穴定位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諸經交會穴】

胃的精氣匯聚於胸腹位,所以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中脘穴還是胃經、三焦經、小腸經、任脈四條經脈的會聚腧穴,所以它是臟腑的會穴。正是因為中脘穴“交際廣泛”,所以才能夠“神通廣大”,號稱胃的“靈魂腧穴”,是治療胃病的“專家”,對胃部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特別注意】

一般來說。按揉中脘穴更適合於虛損性的疾病。如果是急性的胃痛,比如像生氣引起的胃痛,可以通過按摩來解決。但如果已經有了一些器質性的問題,特別是嚴重的胃痛,並且經常疼的時候,還是應該去醫院做明確的診斷,之後再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自我保健治療。

按摩手法

【點按法】

用拇指按壓中脘穴10 秒鐘,鬆開,再壓,如此反复,3~5 分鐘就可緩解胃痛。適用於急性胃刺痛患者。

【掌揉法】

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範圍的環旋運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適用於慢性胃不適患者。

按摩功效:

按摩中脘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有和胃氣、化濕滯、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主治脾胃疾病,對於促進胃的蠕動,治療胃脘痛、腹脹、吞酸等都有較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另外,凡是脾胃失調、運化失常導致的各類臟腑相關疾病也都可以用中脘穴治療。

艾灸中脘穴治胃病

將艾條燃著一端,在中脘穴上熏灸,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作為保健可隔日或3 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 分鐘。主治胃脘痛、噁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腸炎、胃神經官能症等一切胃腸病症,以及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腸道常清,疾病不生”!醫生教你三個動作,快速清腸排毒!


我們常說“腸道常清,百病不生”。腸道的問題千萬不可大意。當你腹脹、便秘、長痘痘時,是否首先想到給腸道“洗個澡”?

腸道不通,百病之源

“通”對應“堵”,腸道堵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便秘。臨床上,一周小於3次的排便就叫便秘。長期便秘會引起多種疾病。

✪ 首先,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腸內好菌數量下降,腸道毒素累積,毒素可透由腸壁直接進入血液、肝臟!

✪ 進而腸道內產生的毒素會引發體內的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又進一步誘發心血管病,如心髒病、糖尿病或肥胖……

這些錯誤“清腸”法很致命

腸道排毒”的概念深入人心,可選錯了方法會讓腸道更勞累。我國有70%以上的人腸道年齡普遍大於實際年齡10歲。

最常用的“排毒產品”如排毒膠囊​​、腸潤茶等,尤其受到女性青睞。

它們的有效成分多為大黃、番瀉葉、決明子等瀉劑。長期用這些產品可能損傷腸道黏膜。造成更大傷害。

據統計,連續服用市面上的排毒類產品超過八週,就可能讓結腸產生黑變!

有人不用排毒產品,但一便秘就用果導片、開塞露等藥物。這類藥雖然能緩解便秘,但如果長期用,可能損傷腸壁神經,減弱腸道功能。

用多了反而成癮,不但加重便秘,還可能引起藥物依賴。

三個動作“清腸毒”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趙進喜介紹說,清腸道、治便秘,大多數人的辦法都錯了!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簡單幾個動作。

1


腹部按摩

【動作要領】雙手交叉,放在肚臍位置,緊貼肚皮順時針按摩,一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大,連續按摩36圈。

2


敲帶脈

【帶脈】位於腰帶位置,起約束作用,帶脈太鬆,會導致女性子宮脫垂、白帶過多、崩漏,但如果帶脈約束的太緊,就容易造成便秘了。

【動作要領】用雙手兩側敲擊帶脈三十六次,可以增加胃腸蠕動。

3


推腹

【動作要領】準備排便前,先從腹部的右側向左側推,從左上向左下推,如此反复,按照結腸方向推揉,做三十六次。用不了幾分鐘,腸子裡邊就會咕咕嚕嚕叫。

此外,有便秘的人,平時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比如粗糧和蔬菜;同時還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推薦的排便時間是早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