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經絡穴位養生功,調節陰陽祛百病,值得收藏


中醫認為,經絡遍布於全身,是人體氣血的主要通道,也是聯結人體各個部分的基本途徑。人體的髒腑、器官、皮毛、孔竅、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經絡的溝通和聯結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經絡有經脈和絡脈之分,大而深的直行主幹稱為經脈,小而淺的網狀支幹稱為絡脈。腧穴(俗稱“穴位”)主要分佈在經脈上面,從屬於經脈,通過經脈向內連屬臟腑。人體生命運動最精華之氣“真氣”正是在腧穴這一部位遊行出入,因此腧穴具備抵禦疾病、反映病痛、傳入疾病、感受刺激、傳入信息等功能。

經穴養生即是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目的的養生方法。在人體經絡的循行線路上,分佈著數百個穴位,刺激這些穴位便可通過經絡傳達作用於體內,不僅可以促進經氣的運行,起到促進血行、強腎、強臟氣的作用,還能有效治療各種疾病。用經穴療法祛病或養生保健簡便易行、易學易用、安全、舒適、功效突出。

1、按摩頭面功

功法: 站姿或坐姿,意念集中在頭面部,自然呼吸。

第一步,用雙手十指前端敲擊頭部,用力適度,依次從前髮際向後髮際,從中央到兩側耳根,敲打2~3分鐘,接著用雙手十指梳頭2~3分鐘,順序同上。

第二步,乾洗臉,從上到下,從中向外,重點搓揉眼周、鼻翼、下頦、耳廊前後,按摩2~3分鐘。

功效: 活血化瘀,健腦提神,養顏護髮,明目通竅。可防治頭痛、眩暈、耳鳴、頸椎病、脫髮等疾病。

2、拍打大椎功

功法: 站姿,意念集中在大椎穴。兩手掌分別交替向同側後甩,用掌面拍打大椎部位,左右各20次,或反復多次,稍用力,以局部發熱、有痛感為度。

功效: 通經活絡,振奮陽氣,散風解表,除痺起痿。可防治感冒、頭痛、肩背酸痛、勞傷等疾病,還可延緩大腦衰老。

3、捶打胸背功

功法: 站姿,兩足分開,與肩同寬,意念在前胸後背。兩手握空拳,一前一後捶打前胸的膻中穴、玉堂穴和後背的至陽穴、靈臺穴,每穴各30次。雙臂放鬆自如,用力適度。

功效: 活血通絡,寬胸宣肺,疏肝理氣,散結止痛。可防治胸痺、胸悶、咳嗽、氣喘、腰背脹痛等疾病。

4、叩打雙臂功

功法: 站姿或坐姿,意念集中在被叩打的經穴上。

第一步,叩打上臂前側大腸經的循行部位。左臂伸直下垂,橈側朝前,右手輕握拳,叩打左臂大腸經線路,經合谷、溫溜、曲池、五里、肩髃等穴位,上下往復20 次。同樣,用左手叩打右臂大腸經穴。

第二步,叩打上臂內側心包經的循行部位。左臂伸直前舉,手心朝上,右手輕握拳,叩打左臂心包經線路,經天池、天泉、曲澤、內關、勞宮等穴位,上下往復20 次。同樣,用左手叩打右臂心包經穴。

功效: 補益心肺,改善循環,促進代謝,降脂排毒。可防治胸悶、心悸、氣短、手臂酸痛無力、頭面部生斑長痘等疾病。

5、掌摩腹部功

功法: 站姿,兩足分開,與肩同寬,或仰臥位。宜空腹,意念集中在腹部丹田。右手掌撫按於神闕穴、氣海穴,五指分開,左手掌重疊其上,環旋摩揉100次,適當用力。然後左、右手交換,再旋揉100次。大便正常或便秘者應順時針旋轉,稀便或者慢性腹瀉者逆時針旋轉。

功效: 培元固本,益精壯陽,補中益氣,通利二便。可防治氣虛倦怠、畏寒肢冷、腎虛陽痿、脘腹冷痛、疝氣、脫肛及婦女月經不調等。

6、敲打大腿功

功法: 自然站立,意念集中在被敲打的經穴上。右腳踏在矮凳上,使膝關節彎曲90度左右。右手握拳,敲打右側膽經的大腿外側段。自巨髎穴、環跳穴開始,向前經風市穴、中瀆穴至膝部陽關穴,從後向前反復用力敲打50次。同樣,用左手握拳敲打左側50次。

功效: 益氣活血,溫經散寒,疏肝利膽,降脂減肥。可防治脂肪肝、膽囊炎、膽結石、高脂血症、寒濕性腰腿痛等疾病。

7、揉打下肢功

功法: 坐在矮凳上,身體自然放鬆,兩足略向前分開。意念集中在被揉打的經穴上。

第一步,雙手指合攏,呈杵狀,擊打兩下肢前外側的胃經循行部位,上自髀關穴,向下經伏兔穴、梁丘穴、足三里穴至豐隆穴,左右同時進行,從上到下擊打20 遍,然後對每穴位重揉1~2分鐘。適當用力,以感到酸困為佳。

第二步,用兩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兩下肢內後側的腎經循行部位,下自湧泉穴,向上經太谿穴、复溜穴、築賓穴至陰谷穴,從下至上按揉20 遍,左右同時進行,其餘四指併攏,附於外側,可輔助拇指增大力度。

功效: 健脾補腎,滋陰壯陽,益氣養血,通經活絡。可防治脾胃功能失調、虛勞倦怠、腎虛腰酸腿軟、性功能減退等疾病。

8、單足獨立功

功法: 自然放鬆站立,雙目微閉,雙臂略向外側下垂,先以左足為支撐點,單足站立,意念集中在左足。匯氣血於左足,全神貫注,維持平衡,站立數秒或1~2分鐘,然後以右足為支撐點,單足站立(方法同左足)。雙足交替進行約20次。

功效: 引血下行,壯腰強筋,潛陽斂陰,安神定志。可防治失眠、健忘、眩暈、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共濟失調等疾病。

以上功法最好能一次性連續做完,以得到全面養生保健的效果。或者根據各段功法的功效,結合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重點選擇幾段來練也行。總之,要掌握練功要領,意念專注,用力適度,貴在堅持、有耐心。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久坐容易導致各種人體不適,下面16個懶人拉伸動作!

靜坐、攝谷道、搓耳、子午覺、咽津中醫養生八大招,值得收藏


在養生文化中,中醫養生一直有著健康、安全的美譽。養生在於衰老的長期對抗鬥爭中,中醫養生有很多有效的妙方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生,延年益壽。

一、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繫,它佈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二、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四、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五、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六、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谷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谷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七、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八、提高睡眠質量—四大寶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只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鐘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鐘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中醫養生妙招,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上面的八個中醫養生妙招對健康養生很有效果。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方法,比如中醫養生食療妙方等結合著一起,養生延年益壽效果更加。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中醫治失眠8大法:中藥足浴、頭部按摩、刮痧、走罐、捏脊


失眠是指持續相當長時間難以入睡或不能保持睡眠狀態,會導致睡眠不足,並影響日間活動。患者除了到正規醫院就診外,還可通過8種中醫方法進行調整。

一、中藥足浴。遠志、紅花各9克,棗仁、磁石、龍骨、桃仁各15克,水煎兩次,待溫度適宜時用藥液泡腳,要浸過腳麵。每晚睡前一次,每次30分鐘,半個月一療程。

二、時間療法。上午10︰00前喝1—2杯濃綠茶;午餐後、18︰00左右及睡前1小時分3次服湯藥。每日1劑,連服10天。湯藥組成:制何首烏、棗仁、柏子仁各15克,生地黃、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石決明、龍骨、牡蠣各30克,黃連5克。

三、頭部按摩。以單手或雙手重複揉腹3—5分鐘,然後在患者頭部分推印堂至太陽穴5—10次,點揉印堂至百會5—10次,點揉風池、風府各1分鐘。

四、捏脊。1.患者俯臥,露出背部。醫生用滾法按特定的經脈次序由上到下施術3—5遍。2.用雙手拇指外側緣抵住骶尾部皮膚,食指、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捏拿皮膚,做3—5遍。3.雙手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捏住脊背兩側皮膚,提起後迅速放下,由上到下反复做3—5遍。4.雙手捏兩側肩井穴若干遍,再以空拳或側掌由上到下有節奏叩擊肩背腰臀等部位若干遍,一次比一次輕。每天一次,10天一療程。

五、刮痧。重點刮百會、風池、風府,然後刮頸側至肩井一帶。最後沿脊椎旁開3寸刮拭。7天治療一次,4次為1個療程。

六、隔姜灸心俞穴。患者俯臥,露出背部。鮮薑切成5分硬幣大小,厚度0.3厘米,用粗針在上面刺孔。將薑片貼在雙側心俞穴,每穴位放3根艾條灸。6天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

七、走罐。背部塗抹甘油作為潤滑劑,用中號火罐在脊柱附近上下左右往返推動,至皮膚潮紅或紅紫為度。每次操作10—15分鐘,隔日一次,5次一療程。

需要注意的是,捏脊、刮痧、針灸、走罐都需要由醫生進行,患者不要到無資質的保健場所進行,也不要自己嘗試。

八、食療。針對不同的失眠類型,向大家推薦4個食療方。1.龍棗湯:龍眼肉10—30克,大棗10枚,用水煎,臨睡前服用,適用伴有心悸不安、健忘、頭暈乏力、氣短易汗、食少胸悶者。2.蓮合羹:蓮子肉30克,百合30克,煮沸30分鐘,加白醋適量,睡前2小時服用,適用於伴有心煩、多夢、口乾、面頰發熱者。3.萵苣汁:萵苣250克,去皮切碎搗汁,用水燉,每次一湯匙,睡前半小時服,適於伴有胸悶腹脹、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者。4.小米粥:小米30克,加水煮粥,煮沸後加百合15克至熟,睡前半小時服,適於頭昏乏力、面部無光澤、不願說話以及腹瀉者。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健脾胃有4招:捏脊、揉臍、擦腹、按足三里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調,則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現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腹脹、腹瀉、大便不成形,導致消瘦、倦怠和氣血不足。下列方法,選擇第一個加上其餘三法中的任一個,都能幫您健脾胃。

1、捏脊。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它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週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按揉5大穴位,吃5種水果,滋養五臟好妙方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台精密儀器,那“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就是必不可少的零件,任何一環出現差錯,身體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垮掉。

養五臟其實很簡單,記住一套五臟養生“組合拳”,一種食物配合一個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輕輕鬆松養五臟。以下為您分享穴位裡的五臟養生哲學。

1、養心第一穴:神門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具有安定心神、瀉心火的功效。日常可隨時掐、揉刺激神門穴,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

晚間睡前按摩神門穴,助眠效果更好。就寢時以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門穴5~10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有利入睡。

推薦搭配食物:龍眼

桂圓也叫龍眼,入心經。《日用本草》記載其“益智寧心”,清代藥學著作《得配本草》認為龍眼“葆心血”。

推荐一道寧心安神湯,做法: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各20克,用水熬煮直至蓮子和芡實熟爛。

可調理記憶力衰退、失眠、神經衰弱等症,還可用於改善夏季脾胃功能減退導致的食慾不佳。桂圓多食易氣滯,陰虛火旺者以及舌苔厚膩、氣壅脹滿、腹瀉者應忌食。另外,桂圓性熱助火,故兒童應少食。

2、養肝第一穴:太衝

用手指沿著足部拇趾、次趾間的夾縫向上移壓,足部動脈搏動處就是太衝穴,每次持續按壓4~5分鐘。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道醫認為高血壓與肝陽上亢、肝火旺有關,因此按摩太衝穴可有效降壓。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衝穴,還可減輕感冒引起的雙目流淚或乾澀等不適。

推薦搭配食物:枸杞

枸杞子滋肝益腎、填精堅骨。研究顯示,枸杞中的甜茶鹼能防止肝臟內過多的脂肪貯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

推荐一款枸杞白菊茶,做法:取枸杞子、白菊花各3克,泡水代茶飲,可輔助治療肝血虛引起的見風流淚、白內障等眼病。

枸杞偏於溫熱,感冒發燒、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

3、養脾第一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處。

足三里穴屬胃經合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氣虛體質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勞和生病。時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補氣。

推薦搭配食物:大棗

《素問》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推荐一個健脾補血的食療方,花生衣紅棗汁。做法:花生米100克,溫水泡半小時,取其紅衣,與乾紅棗50克同煮半小時,加適量紅糖調味,一日內分三次服用。

適用於產(病)後血虛、營養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癌症放療、化療後血像異常等症。

大棗雖然是進補佳品,但過量食用亦有害。由外感風熱引起的感冒、發燒及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大棗。

4、養肺第一穴:太淵

太淵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刺激太淵穴可以達到補氣養肺、止咳平喘的效果。

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太淵穴,垂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緩慢屈伸右手腕,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20~30秒後,漸漸放鬆,再輕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

左右交替進行,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推薦搭配食物:白果

《本草綱目》中說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

推荐一款白果養肺的食療方,防風粥。制法:把防風沖洗乾淨,放入鍋內熬煮出藥汁,過濾出藥汁備用。洗淨粳米後同清水放入鍋內一起煮,熬成稀粥。在稀粥內加入之前熬好的藥汁,再放入洗淨切碎的蔥白,用小火煮一段時間後,即可使用。

此菜適用於老幼體弱病人。

需要注意的是,①防風粥應趁熱食用,服用後不宜大量排汗。②血虛、肝脾功能較差的人不宜食用。

5、養腎第一穴:湧泉

湧泉穴位於腳掌中線的前1/3處。將拇指放在該穴上,用較強的力搓揉20~30次,兩腳都要按摩,晨起睡前按摩養腎效果好。

補腎的穴位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湧泉穴。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顧名思義,這個穴位對於滋腎陰、補腎水意義重大,尤其適合腎虛型腰痛者。

推薦搭配食物:黑豆

黑豆入腎經,《本草綱目》記載,黑豆能“治腎病,利水下氣”。

最簡單的黑豆食療方就是黑豆豆漿,做法:幹黑豆浸泡一夜,與清水的比例為1:20,打漿後充分煮沸即成,白糖調味。

慢性腎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合併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不宜過多食用黑豆及其他豆製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老中醫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

而且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非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背為陽,腹為陰,揉腹保健法,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元氣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胃所受納的水穀精微,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方能氣化正常,健康長壽快樂。

為什麼揉腹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肝、脾、胃、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器都在這裡“安家”,腹部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腹部有多條經脈經過,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等經脈都在這裡交相匯聚。

揉腹的時候,不僅將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腹一直沉到丹田,將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腎連成一片,其中暗含“以後天(脾胃)補先天(腎),以後天助先天”的醫理。所以堅持揉腹法,既可以調理脾胃,通和氣血,還可以培補元氣。



揉腹方法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這個神奇的功法。此功法一共有八式,我們在練習此功法之前要解開衣褲平躺在床上,直接按揉皮膚比隔著衣物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1、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排,按在心窩處,按照由右向上、向左、再向下的順序,順時針方向做圓周運動。

2、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排由心窩一邊順時針轉動,一邊按摩往下移到恥骨聯合處,也就是我們的小腹下部毛際處,兩手中三指由此分開,一邊按摩一邊往上移回至心窩處。

3、兩手相接再由心口窩沿著身體中線下推,一直到恥骨聯合處。

4、右手和左手分別繞著肚臍按摩,右手順時針方向,左手逆時針方向按摩。

5、推按左側胸腹,左手做叉腰狀,放在左邊脅下腰腎處,要注意這時候大拇指要向前,四指託於腰後,輕輕捏住。(參考第7步)

6、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後以此為起點,直推至左側腹股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腿根處。(參考第7步)

7、換方向,右手叉腰,左手推按右乳下方直至大腿根處。

這些動作每個都要連做21次,各個動作依次做完為一遍。一般連做3~7遍之後,這再進入第八式。

8、盤腿坐姿,兩手拇指在裡,四指收攏,握捏成拳,分別輕按兩膝上,全身放鬆,進行緩緩搖動。首先由左開始,按順時針方向搖轉21次;然後由右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搖轉21次。

搖轉的幅度越大越好,如向左搖轉時,應將胸肩搖出左膝;向前搖轉時,宜將上身搖伏膝上;向右搖轉時,應將胸肩搖出右膝;向後搖轉時,上身宜盡量往後倒。搖轉以能達到自己的極限為好,不可操之過急,急速用力。

根據我以往練功的經驗,一般認真做到第3~7遍時會感到腹部溫暖,這是內氣匯聚的表現。堅持揉腹,動作熟練後,慢慢地每次都會出現胃腸蠕動的感覺。

大家注意,在初次練習此功法的時候以早晚各做一次為最好,每次大約30分鐘。

早起半小時堅持揉腹,做的時候動作輕鬆、柔緩,不用拙力,保持呼吸勻暢。這樣堅持鍛煉,身體就能逐漸強壯了。

得注意的是,腹部皮膚有化膿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腸炎、痢疾、闌尾炎等)時,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擴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擴散或出血。揉腹時,出現腹內溫熱感、飢餓感,或產生腸鳴音、排氣等,也屬於正常反應,不必擔心。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經常口角流涎,記得常按這個穴位,補益脾氣、清熱利濕!


經常因口角流涎、枕巾沾濕而影響睡眠?

甚至說話時口角唾沫外溢?

如果是,

那您可以經常按摩這個穴位,

告別口角流涎的尷尬!

陰陵泉

穴名:

該穴位於膝關節內側,膝高突似丘陵,而為脾經合穴,五行屬水,如山陵下泉水湧出,與外側陽陵泉位置相對,故名陰陵泉。

穴性: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具有補益脾氣、清熱利濕之功。中醫學認為口角流涎和脾胃積熱或脾虛不斂相關,且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直接與唾涎生成相關。

飲食不化、積熱於脾胃,熱邪上擾舌下,則唾涎外迫而溢流;脾氣虧虛不能固攝唾涎,則見涎流口角。按揉陰陵泉穴,既可健脾益氣以固津液,又可清瀉脾胃積熱,足可針對病機,讓您告別口角流涎的“小煩惱”!

取穴法:

在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以拇指循小腿內側上推,至膝關節下可觸及向內上方彎曲之處,該彎曲旁凹陷處即為陰陵泉)。

按摩法:

行指揉法,將拇指指腹置於穴位上,其餘四指於小腿前固定,拇指稍用力按揉,以感覺酸脹為度。每次按揉約5分鐘,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

對於飢不欲食、消化緩慢的脾虛人群,可採用艾條懸灸的辦法。將點燃的艾條置於距離穴位皮膚3-5厘米處,以穴位局部感覺溫和為度,懸灸約20分鐘,每日灸1-2次。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复溜、太谿、湧泉、期門、曲泉、中封、太衝、行間,治病靈驗要穴



一、复溜穴

穴位名稱:复溜穴“复溜”就是讓血液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

穴位位置:在太谿穴直上二厘米處

主治疾病:治療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膀胱炎,陰道炎,前列腺炎,流產留下的後遺症等使用此穴均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針刺复溜穴滋腎陰的效果極好,所以怕熱口乾、夜間煩躁難眠的患者可用此穴治療

二、太谿穴

穴位名稱:太谿穴,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原氣居住的地方

穴位功能:太谿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太谿穴都能治療。總之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男性性功能減退、婦女習慣性流產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穴位位置:位於腳內踝後三厘米凹陷中,

主治疾病:

1、對各種咽炎都有效,特別是那種常覺得咽喉乾燥、腫痛,屬於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原因引起的咽症。方法:可一邊按揉一邊做吞嚥動作。因為腎經的循行經過喉嚨“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2、對生殖系統的諸多疾病相當有效:如女性的月經不調,陰冷,男性的陽瘺、舉而不堅等。

原因:腎包括腎陽與腎陽,而腎陰腎陽分別是其他幾臟的陰陽之本,所以腎陰腎陽為人體的陰陽之本。而太谿為腎經的原穴,所以太谿具有很好的調節人體陰陽的功能。

3、對治療腰痛腰酸的效果特別好,治療時的感受:除了穴位要有酸脹感之外,還應該有麻電樣的感覺向足底放散。

4、治療莫名的手腳冰冷也極其有效。方法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此穴,堅持一周時間就能感覺到手腳變得暖洋洋的

5、太谿穴還能治療各種氣喘病。

三、湧泉穴

穴位名稱:湧泉穴

穴位位置:在足底,正坐或者仰臥,翹足,在足底部,當足趾向下卷時足前部的凹陷處,約相當於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2交界處。

治療原理:此穴能引氣血下行,因此對高血壓、鼻出血、頭止脹痛、哮喘等氣血上逆之症有特別療效。此穴敷藥的效果最好。

主治疾病:

1、口腔潰瘍:用吳茱萸粉碎以後用醋調成糊狀,貼在湧泉穴上,外面再用膠布固定,效果會很好。

2、高血壓,艾炙、貼敷此穴均可。如果用艾炙則每天至少要堅持一次,每次10-15分鐘,炙過以後喝點溫開水。如果是穴位貼敷則用雞蛋清將打成細粉的中藥調成糊狀,每天睡覺前貼敷在湧泉穴上,兩則的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藥物有:桃仁、杏仁、梔子、胡椒、糯米。也可用25克吳茱萸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兩腳心湧泉。

3、心紋痛。用指間關節或者用筆去點湧泉穴,治療心紋痛的效果絕不遜於針炙內關穴。

4、艾炙湧泉穴還能防治呼吸道疾患:艾炙湧泉穴20分鐘,馬上緩解症狀,堅持一周,基本上不再复發。

5、鼻出血則在湧泉穴上敷大蒜泥,左側敷左腳心,右側敷右腳心。

按摩禁忌:稍用力此穴好痛感明顯者適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顯,或此穴處皮膚無彈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不可用按摩法(會使腎氣更加虛弱),可選用敷藥法

四、期門穴

穴位名稱:期門穴

穴位位置:找出巨闕穴,在心窩上端,從左右肋骨相交之處起,往下二指寬處即是巨闕穴。然後,從乳頭往下畫一條平行線,在此線所經過的肋骨和肋骨之間,與巨闕穴同樣高度上的,就是期門穴。

主治疾病:容易疲勞、沒有食慾、想吐等

五、曲泉穴

穴位名稱:曲泉(合水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中。

穴位詳解: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腎水。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腎為肝之母,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肝之虛症,可用曲泉補之。

肝虛症狀:肝虛則易倦乏力,肝虛則陽瘺早洩,肝虛則心恐善驚,肝虛則血虧不孕,肝虛則頭脹眩暈,肝虛則眼花目澀。

主治疾病:最善治膝關節疼痛,也是降血壓的要穴,還能治療各種溫症,不論溫寒、溫熱、風溫、溫毒均可選用此穴。

肝主筋,膝為筋之府,曲泉正位於膝關節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為護膝要穴。

六、中封穴

穴位名稱:中封穴(經金穴)

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封指“封藏”,要封藏什麼呢,當然要封人體精血,使之不致輕易耗傷。肝藏血,腎藏精,許多人長年遺精,吃諸多補腎、固澀之藥而無效。原因是不知補腎亦當補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補”。

穴位功能:“中封”是保養人體精血之要穴,為肝經金穴,金能克木(克在此處為約束),所以此穴能夠抑制肝火過旺。金有肅降之性,故此穴可能利小便。“溺竅開則精竅閉”,正是固精之妙法。

穴位位置:在足內踝前一寸。

主治疾病:洩肝火、固精;善治腳軟無力,步履艱難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醫宗金鑑》“中封主治遺精病,三里合炙步履艱。”

七、太衝穴

穴位名稱:太衝(俞木穴)

穴位位置:在行間上二寸,第一二趾骨結合部的凹陷中。

獨特功能:肝為人體異常重要的器官,而太衝官尤如保肝護肝的將軍,時時保護著我們的身體,而且是有求必應。當我們感到頭暈腦脹(如高血壓),太衝穴會讓我們神清氣爽;當我們感到有氣無力時(心臟供血不足),太衝穴會給我們補充氣血;當我們心慌意亂時,太衝穴會讓我們志定神安;當我們怒氣沖天時,太衝穴會讓我們心平氣和。它不怒而威,能量無窮。

主治疾病:治療失眠的最佳穴位。

也是治療各類肝病的特效穴位。

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

發燒上火,太衝能去熱;身體虛寒,太衝可增溫;月經不調,太衝善調理;

陽瘺遺精,太衝能改善。

慢性肝病的調理,太衝也是首選,同時還治咳喘、感冒和各種炎症

諸病尋它皆有效,沒事常揉體自安

特效人群: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裡咽的人,還有那些鬱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

使用體會:揉太衝穴,從太衝穴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沖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月經不調:

很多女性月經總是提前或者延長,老沒規律,月經的顏色深紅,而且莫名發熱,經前幾天特別煩躁不安,想發脾氣。這是因為肝臟的問題,肝有熱所致。治療方法點揉太衝穴,每次3-5分鐘,時間是在經期來臨之前5天。

八、行間穴

穴位名稱:行間(滎火穴)

穴位位置:在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間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側之處,在腳的表面交接處上就是行間穴。

主治疾病:“滎主身熱”,行間屬火,為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痛、面熱鼻血等,

眼睛脹痛掐此穴尤為顯效。《類經?圖翼》“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還治心裡煩熱,燥咳失眠。

因肝經環繞陰器,行間還善治生殖器的熱症,如陰囊溫疹、小便熱痛、陰部瘙癢等。

對痛風引起的膝踝腫痛,點掐行間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最佳方法:

使用體會:施壓,會強痛。肝硬化、脂肪肝和酒精肝則用香煙或艾柱每天炙20次。

九、大敦穴

穴位中稱:大敦(井木穴)

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一分。

主治疾病:治療疝氣的特效穴位。《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勝玉歌》“炙罷大敦除疝氣。”

疏肝理氣的作用最強,善治因氣鬱不舒引起的婦科諸症,如閉經、痛經、崩漏,更年期綜合症。

同時也是治療男子陽痿、尿頻、尿失禁的要穴

用指甲輕掐此穴還有通便之效

同時,此穴還是治療肝臟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療和保健要穴

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秋季叩擊、艾灸八髎,通治婦科病男科病!


女性28歲後,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了35歲,衰老就在面部明顯表現出來。所以,從28歲開始,女性就應該注意保養了。

依中醫理論,治病應從防病入手,亦即“治未病之病”。這亦通佛理,先種善因,自然有善果。防治婦科病,必須從“心”開始,其次是護理好脾經、肝經、腎經這三條經。脾虛、腎虛、肝火旺都會導致婦科病。

當然,男人這這三條經出問題就會有男科病,如陽痿、早瀉、性冷淡、前列腺炎等等。防病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這是人間最難做的事之一。

八髎:婦科問題的終結者

女人在生理上尤其特殊,除了人所共有的生理和疾病之外,還存在經、帶、胎、產四大問題,這些問題與身體的其他問題結合,往往會把問題搞的更為複雜。

比如,女子的很多失眠、便秘等,往往都是由婦科問題導致的,醫生如果不考慮婦科因素,用常規的方法去治療,療效不顯著,或者不能根治,容易反复。

有一個部位,在治療婦科病(男性疾病)上常常用到,而且至關重要。這個部位就是八髎穴——

什麼是八髎穴

八髎(liáo)位於膀胱經上,位於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兩側各四個,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髎,孔隙也。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八髎穴的作用

八髎這個區域,正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子宮、卵巢、附件的統稱)。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

八髎調治婦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黃帝內經.骨空論》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 kāo )分間。”這裡的腰痛包括了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宮、卵巢、陰部、泌尿系統。

另外,八髎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凡是婦科病,都跟氣血水液有關。因而,八髎能通調所有的婦科病。

另外,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而且對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搓八髎

如果八髎部位肌膚很硬,用手根本就捏不起來,一捏會感覺酸痛難忍,像這種情況,說明內部組織已經發生了粘連,必須通過按摩、拔罐等方法,將粘連的部位分離開來,而搓八髎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搓八髎,最好能從腰眼一直搓到八髎處,會有一股熱流明顯地傳導至客人的摩擦部位,並且,通過此部位傳導至前陰,甚至通達到雙腳。

搓八髎,對於女性的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或過少、閉經、白帶異常、子宮病、卵巢病、盆腔病、附件炎、泌尿系統疾病、腎系統疾病、乳腺病等,全部都可以調治,而且操作方法簡單,還沒有任何副作用。

搓八髎可以自己獨立操作,但最好是異性操作,這樣能調和陰陽,協調臟腑,通經活絡的效果更好。

如果您是上熱下寒的體質,更要多搓八髎。因為上熱下寒的體質是因為中氣虛弱,中焦於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導致上半身火燒火熱,口乾舌燥,而腿卻是拔涼拔涼的,這種情況要多刺激八髎,打通中間的阻礙,交通水火。

搓揉八髎穴,每天隨時隨地搓揉300下。

熱敷八髎穴

把粗鹽炒熱,用布包住,然後熱敷八髎穴即可,時間15分鐘左右,以八髎穴產生熱感為宜,最好能夠熱力傳導至前陰和小腹部,這樣效果最好,注意熱敷溫度不宜過高,以防起泡。

艾灸八髎穴

【艾灸方法】使用艾條或配合灸盒做溫和灸,每次30分鐘左右。7-10日一個療程(經量本身就非常大的女性經期要停灸)。

不論是按摩還是艾灸,最主要的就是堅持,它的作用是緩慢而持久的,所以偶爾一次艾灸、按摩,作用不大,能堅持一到兩個月,才會真正出效果。

溫馨提示

按壓推擦此穴,有引發女性流產、早產的危險,妊娠者慎用。

經期要慎用,若閉經或月經量稀少,可如此操作;若月經量較大則忌用。

此處皮膚若有潰破、化膿性炎症等,請不要如此按壓摩擦。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