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艾灸,調理兒童脾胃還有3大方法!


有些時候,孩童艾灸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給大家推薦幾種艾灸之外,梳理脾胃的簡單方法。

摩腹

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撫摩,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患兒取仰臥位,術者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順時針撫摩,每天一次。

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按揉足三里,每天一次,有健脾和胃、通經活絡、益氣養血的作用(適當按揉,無需經常進行)。

捏脊法

通過按摩督脈和膀胱經,能通經脈、平陰陽、調氣血。患兒取俯臥位,術者雙手半握拳,拇指伸長,羅紋面對食指第二指間關節的橈側,虎口向前。以雙手拇、食指將患兒皮膚捏起,從尾骨端開始,沿脊柱由下而上,直到大椎穴為止,如此反复3~5次。每天一次,一周3~5次。

以上手法常用於5歲以下兒童,按摩手法不同於成人,手法要輕快、柔和、平穩​​。通過按摩,可提高兒童抗病能力,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簡單方便。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把這三個“暖身大穴”打通了,再也不會手腳冰涼啦!


很多人一到秋冬季節就開始手腳冰涼,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怎麼都感覺不暖和。其實,這不僅是天氣變涼的原因,更多是自己的體質問題導致的,只有從內而外調節清楚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

1、全身怕冷——灸大椎通陽

在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摸到頸後最突起的高骨,在這塊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中醫認為“大椎通陽”,因為這個穴位是督脈與六條陽經的交匯點,大椎是調節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艾灸大椎穴可以通絡散寒,這也是緩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艾灸方法:用艾條懸灸15分鐘左右.

另外還可以在洗澡時先用熱水沖大椎穴10分鐘左右,直到穴位處皮膚泛紅,整個頭頸後背乃至全身皆覺得溫熱時,再停歇,沐浴後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覺;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分鐘,使得穴位處覺得酸脹發熱即可。

大椎穴還可以預防治療感冒。如果覺得感冒襲來,出現頭暈、頭痛、鼻塞、咽癢等前驅症狀,可以用手掌搓熱頸後的大椎穴或直接艾灸大椎穴,以皮膚發熱發紅為度,能幫助身體振奮陽氣,抗禦外邪。

2、上肢怕冷——艾灸陽池為主

陽池穴位於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刺激這一穴位,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暖和身體,進而消除發冷。

可經常艾灸陽池穴,尤其是快到冬天了,應該多堅持灸灸。方法依然可以用艾條懸灸15分鐘左右.

另外可以按壓刺激該穴位。刺激時,最好是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隻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

還可以經常按摩,從手掌內側往上按摩揉搓,到手臂和肩部交接處,再從手臂外側向下按摩揉搓到手指,連續三次,然後撫摩另一隻手臂。因為手臂上有三條陰經和陽經,按摩揉搓手臂可以疏通手臂上的陰經和陽經,解決陰陽不和諧。

3、下肢怕冷——艾灸湧泉穴

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係。湧泉被稱為“接地氣”的樞紐,按揉可以調節氣血睡眠,刺激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經常堅持搓揉此穴必然會促使手腳冰涼、下肢怕冷的症狀康復。

可經常在睡前用熱水或者艾葉水泡腳,溫度在40°左右,時間在20-30分鐘,然後分別揉搓兩腳心100次左右。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百會、膻中、關元、足三里、湧泉穴,補氣十大穴(從上至下)


人參可以大補元氣,回陽固脫,是藥之極品。但人參並不是人人都適用。其實,我們身邊許多物美價廉的食物都具有補氣的功效。生長於水中的食物以及生在土裡的食物多有補氣的作用。因為這些食物吸收的地氣最多。

比如,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能在泥土中自由穿行,於是,中醫便將蚯蚓做成了一味藥,叫地龍。中醫的思路是,既然蚯蚓在泥土中能自由穿行,那麼,它在人體內就一定會有通絡化淤的作用。果不其然,地龍確實具有通絡化淤的功效。一些體內有血淤的病人喝了地龍水之後,淤血慢慢就散了。再比如穿山甲,大家一聽名字就明白了一大半,它具有很強的在地底下穿行的能力,製成中藥後,其主要功效就是攻堅散淤、治痺通絡。實際上人體上有十大補氣穴位:

1、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因而百會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對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 -如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如低血壓患者,可自己按摩百會穴,以拇指指腹按摩,力度要適中,注意,按摩時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氣、沉肩、肩發力於臂而貫於指。

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按摩20天左右就能見效。常按摩百會穴也能清神醒腦,增強記憶力。

2、任脈上的膻中穴(位於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在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有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症狀,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對肝病患者來說,經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按摩此穴,可以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遇到不開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讓低落的情緒變得正常起來。如果你情緒不好,氣下不能達於足,上不能傳於頭,全身上下氣機不暢,當然會覺得心煩意亂、胸悶不堪,此時,只要按摩膻中穴,自然能寬胸順氣,情緒也就變好了。

膻中穴按摩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體質好的朋友按摩時,用力可稍大些;體質不好的朋友,動作要輕柔些。女性朋友按摩此穴,還具有一定的豐胸效果。生產後乳汁不足的,也可常按摩此穴位。注:按摩切忌用蠻力。

3、肺俞穴(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主一身之氣,肺俞穴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的功效。它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及與氣有關的疾病,比如說哮喘、咳嗽、嘔沫、腰脊痛、癲疾、喉痺等疾病。常按摩肺俞穴,可以寬胸理氣,降逆止咳。如果能同時按摩天突穴,對治療連續咳嗽非常有效。用手掌根按揉左右側肺俞穴各36次,36次為一遍,再用拇指肚向後按壓天突穴36次,36次為一遍,一般施治3~5遍即可,或揉按至局部有酸脹感也可以。咳痰時也可以按摩肺俞穴,用手指強壓此穴6秒鐘左右,重複做3次即可。怎麼防治臉上斑點呢?中醫有“肺主皮毛”一說,肺氣得到調補以後,皮膚就會變得滋潤,毛髮也會變得有光澤。時間長了,的確有美容祛斑的作用。方法:一面吐氣一面用指頭強壓6秒鐘,穴位在背部,如果不方便的話,可請他人協助。記住,每20次算一療程,每日應做5療程。

4、脾俞穴(膀胱經中的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損,氣血就會虛弱。脾俞穴是專門負責外散脾臟濕熱之氣的。如果脾臟中的濕熱之氣散不出去,所以,脾俞穴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補氣穴位之一。如何保證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根據季節的不同,採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如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選擇按摩。

5、氣海穴(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是補氣要穴。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的作用。中醫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域。氣海穴作為人體中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對於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穀不化、大便不通、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疲、形體羸瘦、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具有良好的療效。經常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按摩方法: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逆時針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你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鬆。

6、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直下三寸),也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如果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應該常灸關元穴,借助火力,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培腎固本、調氣回陽、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按摩:將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施壓力,然後用交叉的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艾炙: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準關元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2~3厘米,感覺皮膚溫熱但並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鐘,以灸至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

7、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指凹陷處)

人體保健穴位首推胃經上的足三里穴,被人們稱為“保健穴”和“長壽穴”。民間流傳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該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針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並且對於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兩側同時操作。每次按摩5分鐘,按壓時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兩手按住兩側穴位,朝同一方向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轉36圈後,再朝反方向轉動。兩手手指要帶動皮肉,不摩擦表面的皮膚。

艾炙:對於體形較胖,體內寒濕或痰濕較重的人,最合適的辦法是用艾灸灸足三里,每次15分鐘,一天1~2次即可,如果採取隔姜灸更好,不易燙傷。

8、懸鍾穴(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專管人體骨髓的匯集,對與骨和髓有關的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如不小心落枕,脖子就會好幾天恢復不過來,這是因為睡眠姿勢不當,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拉伸狀態,局部氣血失於調和,寒邪乘虛而入,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影響代謝產物的排出,頸部肌肉便產生了痛感和僵硬感。而懸鍾穴是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因為它主髓,而髓與骨相連,因此對氣血虛弱和失調導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落枕後只要用滾、揉、捏、推等手法給懸鍾穴強有力的刺激,只需十來分鐘,就能感到頸部變輕鬆了,如釋重負。而且,經常輕輕敲打懸鍾穴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9、太谿穴

腎經上的原穴太谿穴是一個大補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谿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性功能減退、習慣性流產等,患有慢性咽炎者,常覺得咽喉乾燥、腫痛,這就屬於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引起的咽症。如果一邊按揉太谿穴一邊做吞嚥動作,就可以補充腎氣,病情當時就會有所緩解。又如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志,她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遺尿症。她最苦惱的是憋不住尿,只要活動幅度稍大,就會尿失禁,她甚至都不敢大聲咳嗽,更不敢大聲笑,這實際上是腎氣虛弱導致無法固澀縮尿。在後背的腎腧穴上,左右各拔一個真空罐,同時按揉左右的太谿穴各10分鐘,堅持二十來天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果,一個星期左右,她的腎腧穴就拔出了大水泡,而且太谿穴也被揉得腫痛。事實上,拔出的水泡,還有穴位的腫痛,都是疾病由內到外的一個過程。它說明身體的確有問題,但通過拔罐和按揉穴位,達到了一定的療效。二十天后,她的遺尿症徹底好了,到現在也沒有復發過。

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覺得腰痛或者腰酸,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按摩太谿穴就好了,症狀很快就能緩解。女性朋友容易手腳冰冷,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太谿穴,堅持一周時間,手腳就會變得暖暖的。

10、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是腎經的首穴。湧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位,能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特別對於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無力、婦科病、失眠、嗜睡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畏冷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民間流傳的“搓腳心”,實際上就是推搓湧泉穴的俗稱,可達到對腎、腎經及全身由下到上整體性調節和整體性治療的目的。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經常按摩湧泉穴不僅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增強防病能力;還可以防治老年性哮喘、腰腿酸軟、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疾病。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拍百會、跺腳法、揉臍法三個小妙招,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小病小痛,比如頭暈頭痛,頸椎不利索,落枕,眼花鼻塞,手麻,肩痛,胃脹,乳房脹痛,腰痛,腿腳抽筋等。其實它們很多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中醫外治小方法解決。

畢竟連《傷寒論》的仲聖,也是不鼓勵大家一有不適就馬上服藥去。他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按摩,不要讓自己肌膚九竅閉塞,這樣病邪就不會深入進去,你如果又能保持讓自己五臟元真通暢,那就能常保健康。

今天在這裡將教給大家一些常用的小招小法,目的無非就是順其性,養其真,讓五臟元真通暢,病邪自然消於無形。

第一法,拍百會

中醫認為血隨氣升,氣為血之帥,陰隨陽升,陽為陰之先導。拍百會,是因為百會是人體諸陽氣之會,一拍打,就把周身的陽氣調上來,陰血也隨著聚上來,這樣腦供血不足的狀態一下子就改善了。所以拍完後病人頭暈好轉,鼻塞也通開來,甚至有些眼睛一亮,整個大腦都靈活了。

一些腦供血不足的病人,吃了不少補血的藥,發現改善不大,但是通過這般拍打過後,效果卻很明顯。補進來的血,就需要這股陽氣去氣化,它才能夠上陽腦竅,如果缺乏這股陽氣,它就是一團死陰,蒸騰不起來。我們幫他拍打百會,就是增強陽化氣的功能,很多鼻流清水的,你一拍打完,他鼻竅一開,清水就消失了,這就是陽化氣的表現。

所謂拍打百會就是直接用掌在病人頭頂上,用適當的力度拍打。一般二十秒到一分鐘就有明顯效果。拍打百會的適應症,主要是腦袋陽氣不夠引起的頭暈鼻塞,鼻流清涕,整個人暈暈沉沉,缺一股陽氣,頭腦不清爽,看東西也昏花。

第二法,跺腳法

跺腳一般是拍打完後,叫病人要自己去做的,它能夠導濁氣下行。跺腳對於脈勢上越的病人,失眠、膽汁反流性胃炎、咽痛、痤瘡等病症都有一定的效果。

使勁大聲地跺腳,這樣,你大腦才不會想問題,氣血完全往腳底下走。人一清靜下來,你跺得再苦再累,身體反而會越來越好,跺到額頭髮汗最佳。

腳底下很多穴位,包括太衝所謂的消氣穴都在那裡,你拼命地跺它,那些鬱悶的氣都通通消掉了。跺腳可以把氣往下拽,跺完腳後,腳上都出了很多汗,濕漉漉的,肚子也排了很多屁,心脈也沒有那麼亢了,所以覺也好睡,胃也不脹。中醫叫做陽隨陰降。

這跺腳法是以降濁陰為主,跟拍打百會升清陽,是相對的,一個可以治脈勢上越,一個就治脈勢下陷,寸脈不足。一個像打水一樣,從上面把陰血往上打,使陰隨陽升。一個像拽風箏一樣在下面,把上面的陽氣往下拽,使陽隨陰降。這樣人體上下兩端的疾病治療就有思路了。

第三法,揉臍法

揉臍法是各類法門裡頭很溫和的一種,如果說拍打跺腳就像武將打仗調兵遣將,那麼揉腹法就像文臣治國不溫不火。

所以揉臍法更適合一些慢性虛損性疾病,甚至腫瘤癌症,都可以用這揉腹法保健療養,不求它速見功效,久修久練,無功可見,無德可言,卻能人登壽域。

如果說上面有病,要從下面治,下面有病要上面調,如果左右四周都有病呢?當然要從中間來梳理。中間就像十字路口,人體中間的軀幹胸腹,特別是肚腹周圍,歸屬脾所管,脾在五行中屬土,土能旺四季,脾能旺五臟,古代金元四大家,有個叫李東垣的,他開創了補土派,後代徒子徒孫很多,而這揉腹法,不正是外治法裡頭的補土派嗎?所以只要摸到中焦關部有鬱滯的,都適合去修煉揉臍法,把裡面鬱滯揉開來後,身體上下左右都有勁了。好比十字路口的車輛通暢後,南來北往都很順暢。

揉臍法具體操作是,掌心對著掌心,雙手貼在肚臍眼上,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右手在下,男的順時針揉,女的逆時針揉。每天早上揉,人精神,晚上睡前揉,睡覺舒服。

道家說,若要不死,腸中無滓,若要長生,腸中常清。這揉臍法不單是防病保健的小招法,它更是延年益壽的大道法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燥邪、寒邪、熱邪、悲憂、便秘、氣虛,金秋養肺,中醫有方法


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遇到天氣乾燥的秋季,人們很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疾病。《靈樞·九針論》說: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故有華蓋之稱,與外界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外邪侵之素有嬌臟之名。而秋季的干燥很容易傷肺,特別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傷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肺部疾病。那麼如何預防呢?

1、燥邪

肺在五行中屬金,與秋氣相通。秋天氣候乾燥,易耗傷津液,故秋季常見燥象。表現有皮膚乾燥、口乾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或咯痰血等症。

常用的中藥可選——百合、麥冬、玄參、五味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太谿、三陰交、照海等

2、寒邪

肺位於胸腔,經絡與喉、鼻相連。寒邪最易經口鼻犯肺,使肺氣不得發散,津液凝結,從而誘發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反復之下可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或引發慢性鼻炎。

常用的中藥可選——桔梗、爪蔞、紅景天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膻中、肺腧、中脘等

3、熱邪

中醫講【肺為嬌臟】它既怕寒又怕熱。肺受熱後容易出現咳、喘(氣管炎、肺炎)等症狀,如果肺胃熱盛還可能導致面部起痘、酒渣鼻等。

常用的中藥可選——金銀花、竹葉、薄荷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大椎、曲尺、陽陵泉等

4、悲憂

秋季主氣為燥、燥邪當令、易犯逆肺,《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氣閉塞而不行。此乃肝氣犯肺證為肝氣鬱結、化火犯肺、而出現的心煩不寐和氣鬱之象,導致氣機升降失常。

常用的中藥可選——麥牙、鬱金、百合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大陵、太衝、神門等

5、便秘

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經絡相通,大便通暢有利於肺氣下行。比如肺炎時,如果大便不通,則熱毒不能下瀉排出,肺部的感染和咳喘會明顯加重。所以治療時都會兼顧通導大便,以使病情減輕,病程縮短。

常用的中藥可選——火麻仁、郁李仁、枇杷葉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天樞、支溝、水泉等

6、氣虛

秋燥傷肺,《素問·五臟生成篇》氣通於肺藏,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主氣、司呼吸主由肺所主。血液運行於全身全依賴肺氣的推動作用,因此肺貫心脈而行氣血。氣虛則血滯,氣虛則血瘀,如、面癱、心腦血管疾病乃當季高發。

常用的中藥可選——黃芪、丹參、當歸等


常用的穴位可選——關元、中腕、太谿等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人體自帶“補血穴”,常按按,既補血化瘀,又美白祛斑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就是血海的穴位。

簡易取穴:

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按摩手法:

每天上午的9~11時,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按摩血海,能夠治療痛經、蕁麻疹、產婦酸痛等症狀,女士午飯前輕柔按摩一下還有美白祛斑的效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腸不好,胃也不好,一個穴通治!


這個穴位就是天樞穴,它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的位置。它和肚臍是處於同一條水平線的。在這條水平線以上,為人體之陽,象徵天。水平線以下,為陰,象徵地。這天樞穴,就是位於天地之間,斡旋上下,職司升降。因此,從這個角度說,這天樞穴,也的確是人體的中樞了。

具體來說,這天樞穴,乃是足陽明胃經之穴,同時也是大腸之腑募穴。所謂,募穴,指的是臟腑經絡之氣聚集在胸腹部的十二個經穴,又稱為腑募穴。臟腑有疾病了,往往從募穴上下手來進行治療。這天樞穴,作為大腸的募穴,自然可以調治大腸疾病了。同時,它還屬於胃經,因此也善於調胃。總而言之,對於腸胃疾病的治療,這天樞穴是經常被用到的。

那麼,這天樞穴到底能調治什麼樣的胃腸疾病呢?

說起來,這可就廣泛了。一般來說,募穴的治療特點,在於驅邪瀉實,有通調臟腑,行氣活血,止痛化瘀的功效。所以一些實證、急症,用它調治最好。比如說常見的便秘、腹瀉、腹痛、腸鳴、腸梗阻、闌尾炎、嘔吐、噯氣、呃逆、消化不良、胃痛等等,都可以用它治療。

而且,這天樞穴,還是典型的雙向調治的穴位。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既能止瀉,還能通便,說白了,即乾啥都行。而之所以“幹啥都行”,則是它可以總司中焦、斡旋胃腸氣機升降的特點所決定的。

那麼,利用天樞穴,有什麼驗案可查嗎?

有的,而且很多,很有傳奇色彩。在這裡,給看官說幾個。

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曾有一位老先生,叫做彭靜山。彭師是中醫眼針的創始人,德高望重。一次,他為一個老年便秘患者治療,就是利用天樞穴來埋針,結果患者當天即通便,見效迅速。還有一例,記載於國醫大師呂景山主編的《單穴治病選粹》,說的是一個美國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中國,因為飲食不潔導致急性腸炎,腹痛腹瀉已經七個小時。醫者用天樞穴放血、拔罐,腹瀉停止。6小時後再行治療一次,諸症悉平。1994年《浙江中醫雜誌》也發文報導,一患者大量飲用冷水之後腹痛腹瀉,重力按壓天樞穴五分鐘,腹瀉停止,痛感消失。

那麼,我們普通人、平常人,應該如何利用天樞穴呢?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指尖用力向內按壓天樞穴,每天按摩200次,以達到一定的刺激效果。凡便秘、腹瀉、腸鳴、胃腸炎、消化不良等胃腸疾病,都可以如此調理。就算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畢竟,按壓不比專業的治療手段),但是長期堅持,對於調整中焦、腸胃的氣機,改善各種疾病的症狀,控制疾病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這正是,一穴轉動中氣,孤星斡旋乾坤。中醫之妙,如此可見一斑。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艾灸——補腎最快最好方法,不信你也試試吧!


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補腎是一個十分受關注的話題,很多人覺得自己腎虛,也不去醫院證實,就胡亂給自己開始補,各種方法都用盡了,可是情況卻不見好轉,那麼是否是方法選擇的不對呢。當然補腎也需要一個過程,慢慢調理才能起到作用,想要補腎延年保健,艾灸療法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黃帝內經》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療效,針刺灸法各有所長,灸法有自己的適應範圍;另一方面,灸法還可補針藥之不足,凡針藥無效時,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保健灸法,古稱“逆灸”,就是無病而灸,在人身體上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補益臟腑從而防病祛邪、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稱為保健灸法。

如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說:“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為什麼艾灸可以補腎

腎陽不足是腎虛的一個主要方面。腎陽又稱為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臟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一身陽氣之根本,如《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岳所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

人體其他的陽氣如心陽、脾陽、衛陽均以腎陽為根本。衛外之陽氣充足,則肌腠固密,營衛調和,可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心主一身之陽,心陽充足,則如萬物被澤陽光,請關注拔罐圈,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裡。氣血百脈通暢。

所以腎陽是生命之本,五臟陽氣之根,即“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謂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衰,而養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補陽氣,益其真陰。所以,能夠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壽命延長。

艾草本身俱有溫經散寒之功,艾灸能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

所選穴位如三陰交、足三里皆為肝、脾、腎經合穴,氣海、關元、神闕為任脈之腧穴,同時也是臟腑的募穴。特別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

使用灸法,正如《針灸大成》所說:“艾炷又加雜藥而成,其藥多為溫熱芳香之輩,藥有五味五氣,內合五臟,氣味擇經而行,各歸其所,其補陽主力更著。”因此,常灸關元、氣海等,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的效果。

保健灸常用的補腎穴位

足三里

定位: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1橫指處。

功效:健脾益胃、補益氣血。

主治: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勞、早衰。張杲的《醫說》強調“若要安,三里莫要幹”,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

三陰交

定位: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功效:溫腎健脾、祛濕利水、調經止痛。

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痺。

神闕

定位:為腹部肚臍正中,屬任脈。

功效:溫陽益氣、補腎健脾。

主治:脾腎陽虛,症見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泄瀉甚至下利清穀,及命門火衰導致的陽痿、早洩、遺精等。

關元

定位: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功效:溫腎健脾、補益固脫、散寒止痛、調經養血、保健延年。

主治:可用於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中風及一切虛勞損傷。

配穴:關元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陰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氣海

定位: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

功效:壯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疾。

主治: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羸瘦、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

注意:陰虛者慎用,孕婦禁用。一般在春季灸氣海,《內經》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灸之,應其春生之時序,以助升發之氣,逐陳陰,奠下元之基,以適夏令之長也。

腎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和肚臍平行。

功效:腎,腎臟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故名。

主治: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配伍:配太谿、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配翳風、耳門治療耳鳴、耳聾。

太谿

定位: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也就是兩個。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滋陰益腎,壯陽強腰。

主治:腎髒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髮等。

艾灸在家就能做的,有一根艾條就可以了,藥店都有售。上述穴位每個穴位最少灸20分鐘,可以天天灸,不用怕找不准穴位,灸是一個面,操作還是很簡單的。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身體上有這樣這5個穴位,專門調理秋後的小病,快來看看吧!


《黃帝內經》上說“肝主筋,肝者,罷極之本”。“罷極”,是耐受勞苦的意思;“本”,就是本錢,本錢。我們的肝臟最能忍辱負重,它天天都要化解血液中的毒素,不時要蒙受各類情感上的壓力。煩悶傷肝,過勞傷肝,發怒傷肝,喝酒傷肝,吃藥傷肝……傷則傷矣,但肝仍然會默默地工作,直至筋疲力盡。

5、胃痛: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和諧氣血、祛邪防病之功能。

足三里是胃經合穴,所謂合穴是指全身經脈流注集合的穴位,對付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尤其是胃經氣血不和所致的胃痛、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道消化不良的病症,都可以經由過程按摩、刺激足三里來停止醫治和調度。

4、腰痛:崑崙穴

崑崙穴,膀胱經經穴,BL60,在外踝前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腰痛是針灸臨床常見病之一。用“彈經撥絡法”獨取崑崙穴,醫治足太陽膀胱經腰痛。當代醫療中常用於醫治坐骨神經痛、踝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

按這個穴位時,要先將肌肉放鬆,一邊漸漸吐氣一邊強壓6秒鐘,如斯頻頻10次。還有接納“足三里”打擊法也很有效。先深吸一口吻,用手刀擊打的同時將氣吐盡,如斯頻頻10次,腦子便能清楚。

3、鼻塞:大椎、迎香

起頭傷風為清鼻涕,後為白色,往後則可能為黃色的稠狀鼻涕。

在接近頸部的大椎穴上熱敷一陣子,待漸漸緩和後,就會創造令人懊惱的鼻塞獲得緩解。

中指放食指上按壓鼻子兩側,技巧是向上推揉,能改善鼻塞病症,也可用牙籤來按摩,但要注意力道,以免受傷。

2、落枕:落枕穴

落枕多因夜間睡姿不妥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一覺悟來創造脖子酸痛,不能轉動。這時,只需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就能緩解痛苦哀痛。“落枕穴”位於手背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向上半個拇指寬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側面用力往返按壓。

1、心臟的呵護傘:內關穴

適宜病症:心臟疾患,如風濕性心髒病、心肌炎、冠芥蒂等,尤其對防備心梗爆發具有凸起了局。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中醫用來醫治心臟疾病的焦點用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處。堅持按摩一個月後,患者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病症會較著減輕或消失。

文章來源:穴位養生堂

人之賢愚,由你的神、魂、魄決定!


轉自:網絡

上課經常走神的有沒有?

丟魂的有沒有?



膽小如鼠,沒有魄力的有沒有?

失魂落魄的有沒有?

孩子精神不集中、學習不好、膽小,家長千萬不要輕易責怪他,可能是他的髒腑不足。

1、何謂神、魂、魄

人的神是在父母之精結合的瞬間誕生的。《靈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也就是說精子和卵子結合的一瞬間,新生命的“神”就誕生了。

跟隨神來往的是魂,所以有人會“神魂顛倒”。與精出入的是魄力,精乃腎之精,所以魄力,與腎有關,腎氣不足,哪來的魄力?

2、神、魂、魄藏在心、肝、肺

心藏神:《素問·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肝藏魂:《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哦,失血會休克。

肺藏魄:肺為魄之處,氣之主——你見過有氣無力很有魄力的人嗎?

白天的時候,魂魄皆藏於心(囟)中;到了夜間,魂入血,藏於肝休眠,魄司職,藏於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戶,肝俞旁有魂門。

3、觸摸自己的神、魂、魄

想了解神、魂、魄的功能,就要觀察人的精神、情緒、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夢境。陽神曰魂,陰神曰魄。

魂晚藏於肝,本當靜養休息,如果魂魄不得交替,就會:失眠、早醒、多夢淺睡。

沉睡之中,人知冷熱,熱蹬被子,冷加覆蓋,都是魄在工作。

睡夢之中人有驚覺,隨時覺醒,也是魄的功勞。

4、守護你的神、魂、魄

傷魂之最,莫過於情緒和情感刺激。《靈樞·本神》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藥物之中,人參、茯神、琥珀、龍骨、龍齒、龍眼肉、硃砂、女貞子、磁石、生鐵落等,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養魂魄的作用。

養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歸脾湯:白朮9克、當歸12克、茯苓15克、黃芪9克、遠志9克、龍眼肉9克、酸棗仁9克、黨參9克、木香6克、甘草9克,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效:補血養心。

養魂

血舍魂,故養血來安神。

酸棗仁湯:酸棗仁12克、甘草6克、知母6克、茯苓15克、川芎6克;

功效:肝血不足,養血安神。

養魄

調息,魄藏肺中,有意識地掌握呼吸方法,調節呼吸的節奏,有利於安撫將養魄。肛門又稱魄門,有意識地做提肛動作也是存魄的好方法。

護心之法要培養堅強的意志,端正生命為貴的價值觀。還要增強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不懼。中醫使用艾灸神闕,針刺神門、內關、印堂、人中等辦法快速回神。

下面附上幾則醫案,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魂魄。

精神集中、意志堅強、決斷魄力,這是你身體裡的神、魂、魄決定的!以下這幾則醫案,更好詮釋魂魄的定義。

1、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魂魄離體的記載:“有人臥則有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硃砂末一錢,睡時服,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

2、清代沈源的《奇證匯》中記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案:“年十六,許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憂慮不食不寢,常臥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絲未歸,女臥床上,自言曰:若許,絲止價四錢八分,不滿五數。待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隨父入市。太乙歸,少游也問其絲價,太乙言其數,果符。遊曰:此離魂病也。用人參、黃連、龍齒安魂等藥,平復。”

3、葛洪在《抱朴子》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