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合谷、三陰交、足三里、至陰,八大穴位調和人體的公轉


百會、大椎、合谷、內關、長強、三陰交、足三里、至陰八個穴位,八個穴位裡的總綱是足三里、三陰交,這兩個穴位是總管。針灸療法的穴位只講人體的能量運行。這個穴位和藥膏一樣只是講的內部的運動,動起來就活,活就治病;“一內一外兼具調,關鍵時刻一點動。”

“百會三里合谷通,長強內關大椎行,三陰交針通至陰,八穴運用公轉通”這八個穴位的關鍵是調和人體的公轉。我們今天重點講一下以下幾個穴位

1、 至陰穴

至陰穴取穴位置: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傳統道教醫學認為:

至陰是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中的井穴,屬金,是腎經脈氣始接之處,主治頭痛、目痛、目黃淚出。

現代醫學認為:

至陰穴能夠疏通胸部的能量,是隔膜以上能量的開口,是解決胸水(胸腹水)的主要穴位,是治療食道癌,肺癌等各種癌症的主要穴位。

解說:

至陰,乃是至陽之開口,至陰開口,瀉至陽之悶熱。動至陽之能量,胸乃至陽之居地。動其至陰,至陽直起升騰,故解胸中煩悶,化淤積,破水氣,治胸水,肺癌,食道癌的最佳選穴,立竿見影。

“至陰穴下通胸中,胸中積氣淤水消”這樣就有利於解決胸水的問題,胸水是癌症的一大難關,解決至陰為題,能通胸中一些積氣淤水都能消除,是針灸的原理,“手點至陰心肺動”。

2、 三陰交

三陰交取穴位置:在腳內踝骨尖上3寸,脛骨後緣。

傳統道教醫學認為:

三陰交是脾、肝、腎、三經的交會穴。脾主運化而統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腎主水而藏精,故三陰交統治與精血有關的生殖方面的疾病。三陰交為足三陰交會穴,主運化包括運化水濕,腎主水,肝主宗筋,與腎皆歸下焦,與人體誰也代謝有密切關係,故治泌尿方面疾病。可治腸鳴、腹痛、腹瀉、食不消化。

現代醫學認為:

三陰交是三陰經的開口,疏通外焦(太陽)區域,醫治陰病,瀉陰中之實,陰中之結,使能量下行,是治療婦科病的首選。

解說:

三陰交,乃諸陰之出口,瀉陰中之實,陰中之結。故治婦科之主穴,瀉胞內,能量向外。瀉胞內者,三陰交。瀉胞內者,百會。一上一下。

“三陰交下通巨陽,陰病陽行妙無窮”三陰交下是通三陰的口,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是開三陰經的口,治病就是找疾病的出口,而開了以後通太陽區,陰病陽治,陽病陰治,實際上是陰陽雙調,陰病陽行妙無窮。

3、 足三里

足三里取穴位置:犢鼻穴下3下,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比較簡單的取穴方法就是:用一隻手的掌心按準膝蓋的頂部,五指朝下,中指下伸的頂端,向外一橫指即是。

傳統道教醫學認為: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合穴,屬土,又為胃的下合穴。為治療胃腸疾病之重要穴位。凡消化或運動方面的病症如胃病、腹痛、嘔吐、吐酸、腹瀉、痢疾、呃逆、牙痛、腰腿痛、轉筋配合足三里捫按有加強療效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

足三里是三焦能量的下開口,疏散三焦的能量,治療三焦的各種疾病。

解說:

三里者,為疏通三焦下行至足,為下行開口。合谷乃上行開口此乃一上一下。“三里助通公轉走,陰陽調和人人行”足三里是強壯穴,因為它能使三焦,而向下開口,所以人人可以用。足三里是人身強壯要穴,古有“若要安,三里常不開”之說。

4、 合谷

合谷穴取穴位置: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橫側中點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傳統道教醫學認為: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陽明經循行於人身之前,手陽明從手上行止於頭面部,故合谷穴能治頭面五官疾病如頭痛,眼,鼻,耳,口齒病症,口眼歪斜是陽明經筋拘所致,合谷對此症尤為有效,故有“面口合谷收”的名句。大腸與肺經相表裡,故合谷穴又能止咳嗽哮喘。

現代醫學認為:

合谷穴能夠使中下焦能量越隔膜上行,可以疏散胃氣,是脾能量的上行出口,能量可以直接沖頭部。

解說:

合穀者,動脾之能量,使脾之能量上行開口。能量的衝動,古治頭疼,面口諸疾,此乃原因。

“合谷越隔通胃氣,中下二焦疾病消”合谷穴在原針灸上,有面口合谷收,面痛,牙痛,用合谷。

為什麼說“合谷越隔通胃氣”?因為傳統醫學的應用是應用了合谷的治病的果,講合谷運行的原理,原理是合谷能夠把隔膜下的能量引上來,所以能夠調節頭部,牙痛,胃部,它是引下部能量疏發上來,所以在點按合谷的過程中,隔下要動,所以疏胃氣,中焦能量疏通了,中焦下焦的能量運動起來,功能恢復正常,婦科病,子宮肌瘤,肚子痛等等便得以解決。擴展了穴位的療法,也是擴展了針灸穴位的治病方法,因為找到了治病的源頭

5、 百會

百會取穴位置: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前髮際直上7寸。簡便取穴方法是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經過頭頂的連線交點。

傳統道教醫學認為:

百會位於頭頂,為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督脈之會,古稱三陽五會。如久病體弱,陽氣下陷,灸百會穴有提昇陽氣作用,針灸百會穴用於治療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並可用與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病症。

現代醫學認為:

百會穴為三焦能量的上出口,是陰轉陽的轉折點,可使胞內的物質轉變為細胞外的能量,可以生津生舌苔,主治舌上無苔,治療各種傳染病。

解說:

“百會長強陰陽通,出生入死是關口”百會頭頂,為什麼脫肛,痔瘡,針百會。因為百會通,三焦則通,三焦能量向上走,符合了中醫的升清降濁,升清降濁正常痔瘡就好了。百會是三焦的清升降濁,故治療無苔者,動胞內,瀉胞內之實。胞內運動,物質向胞外輻射,變化為能量。故能升清,使舌質發生有苔的變化。古人云,陰中求陽也,是胞內運動物質轉化為能量。此乃陽氣運動。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反复口腔潰瘍?內庭、太衝、氣海、少府,4個穴位,按按就好了!


秋季天干氣燥,是口腔潰瘍發作高峰期,很多人得了口腔潰瘍認為忍幾天就過去了,或者噴點噴劑殺殺菌,但卻不知道,口腔潰瘍其實是我們五臟在發出的警報。瘡口長不同部位暗示不同健康隱患,所以千萬不能小視!

1、嘴唇周圍潰瘍——腸胃積毒

唇周圍易長口腔潰瘍,暗示腸胃積毒,此類多因消化系統有關,屬於胃火熾盛。

按內庭穴——降胃火

內庭穴位於腳背,第2,3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可以洩胃火,每天早晚按一按,簡單輕鬆作用大。按揉的的時候,可以坐著也可以仰臥,用拇指按住穴位,稍微用力向下壓,按壓1-2分鐘感覺到酸脹感為宜,這樣反复2、3次。



2、嘴唇裡面潰瘍——肝鬱化火

潰瘍面出現在嘴唇裡面,暗示肝出現問題,屬於肝鬱化火。

按太衝穴——降肝火

太衝穴,經常按摩,可使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可以起到去肝火的作用。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按摩前先用溫水泡腳10~15分鐘,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衝穴3分鐘。然後,換右手拇指按揉左太衝穴3分鐘,反复2~3次。

按揉力度以產生酸、脹、痛感為宜,最好每天早、中、晚各進行一次。

3、舌下潰瘍——體內濕熱

舌頭底下愛潰瘍,屬於濕熱蘊結之證。

按氣海穴——祛濕熱

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逆時針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你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鬆。

4、舌面潰瘍——心火過旺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心開竅於舌,舌面潰瘍應主攻去心火。

按少府穴——去心火

少府穴是心經的滎穴,滎穴主身熱,可以為身體滋陰降火,所以它清心瀉火的功能特別強,對心火過旺所引起的口舌生瘡等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用大拇指在少府穴上,用於保健的時候,每穴點揉3分鐘就可以了。用於瀉心火的話,就得多按一會兒,每次每穴至少得5分鐘。

注:

以上方法適合口腔潰瘍較輕者,可有效緩解口腔潰瘍,但不適合反复性口腔潰瘍人群。

口腔潰瘍的中醫辯證:

中醫角度而言,一般認為反复性口腔潰瘍為體內有血熱、風毒之邪,相比較外治法如西藥、外敷而言,只有服用中藥,才能從根本調理體質,改善口腔潰瘍,不復發。

治反复性口腔潰瘍最佳方:

方子:

肖家氏族流傳百餘年的《槐化公英膏》,甄選槐花、蒲公英、菊花、金銀花等10餘味上等食用藥材,味道甘甜、清涼,膏方64倍濃縮,一勺膏滋相當於十碗中藥。

功效:

清熱降火、疏肝解鬱、祛濕排毒,通腸利胃,從根本改變反复口腔潰瘍體質,不會反复,沒有依賴性和副作用。另有美容養顏、增強免疫的功效。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中醫文化,做為知坤堂經典名方,此方收錄於《中華中醫藥雜誌》,且已在食藥監管總局備案。

日常預防口腔護理方法:

1、多吃苦味菜

苦味菜一方面可以刺激味覺,此外可以清熱去火,殺菌消炎,促進潰瘍瘡口癒合。

2、生活規律

熬夜是傷害身體最大的殺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多注意休息,適當運動等。

3、注意口腔健康

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飯後清理口腔,多用漱口水漱口,日常多喝開水或者溫開水。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一整年的養生日曆,值得收藏


一月養腎防寒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施力普提醒注意鍛煉:多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忌: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二月陽氣生髮適當春捂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適當春捂。

起居: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飲食宜忌: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陽氣初生,施力普提醒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春養肝。

起居:春天萬物復甦,施力普提醒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飲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藥、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春季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施力普提醒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四月調陰陽

養生原則:補腎、調節陰陽。

養生關鍵: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藥、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推薦吃山楂枸杞燜兔肉,用山楂、山藥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一起燉煮。

五月關注心臟

養生原則: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

精神調養: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

飲食宜忌:宜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

六月晚睡早起

養生原則: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養生關鍵:施力普提醒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

飲食宜忌:飲食清補為原則。宜吃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薑等。推薦多吃冬瓜薏米粥,因為冬瓜清熱利濕。

七月勞逸結合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保護陽氣。

養生注意: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施力普提醒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

飲食宜忌: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八月神誌安寧

養生原則:防暑降溫。

養生注意: “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乾、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

精神調養: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施力普提醒生活上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九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養生原則:陰陽平衡、陰平陽秘。

養生注意:登山能使心情愉快,還可鍛煉身體。防秋燥也非常關鍵。

飲食宜忌: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蔔、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荳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推薦喝梨粥,洗淨兩個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十月控情緒養陰精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施力普提醒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秋對應的髒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

飲食宜忌: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十一月早臥晚起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養精蓄銳、增強體質。

精神調養: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起居:生活中做到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十二月適度進補動靜結合

養生原則: “因人、因時、因地”進補。

養生重點:養宜適度、動靜結合。精神上要積極向上,保持樂觀。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多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

飲食宜忌:可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忌生冷,如海鮮等大寒之品及冷飲。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萬病從根治——用陰陽升降,治療上實下虛、上熱下寒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人群,就是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這類病人往往上面有慢性咽炎、口腔潰瘍,或食道炎、胃炎,而下面則出現腰酸、腿腳沉重、四肢冰涼的病症。

這時單清熱,單溫陽,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往往先從飲食上讓病人戒掉花椒、辣椒、雞蛋等,減輕上熱的現象;戒掉水果、冷飲、涼茶等,減輕下寒的現象。

然後再寒溫並用而選藥:寒熱久病療不愈,皆因氣血不周濟。散寒先將清陽升,除熱須把濁陰降。

人體的陽氣要從脾腎處往上循太陽膀胱經、督脈升發。常用桂枝湯、四逆湯的思路升清陽,因為背部為人體陽氣向上升發的最大通道。通過撞牆,打通膀胱經督脈,以助清陽升發。

人體的濁陰需要從前面胃腸道膀胱往下降。

常選擇的藥對是苦參、艾葉,火麻仁、雞矢藤,金蕎麥、紅藤,降香、枇杷葉,竹茹、檳榔等降濁陰。因為陽明胃腸道為人體最大的降濁通道,病人跺腳、搓腳,或拍打足三里,引濁陰之氣下行。

寒熱的升降形成了,就要讓它氣血對流起來。很多疾病久治不愈,就是因為病人周身的氣血,不能對流循環,相互周濟。

很多病人來時,有些會訴苦一大堆問題,連環病狀,似乎什麼病症他都有了。直接調他氣機,讓他氣血該往左走的往左走,該往右走的往右走,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規則一分明,身體自然會慢慢修復過來。

最常用的就是梔子、淡豆豉、枳殼、桔梗、木香這五味藥,我們稱之為“清理五虎將”,清鬱熱加理順氣機。

為啥這樣用呢?因為交通堵塞急躁煩。大凡病人過來煩惱一大堆,急躁得說個沒完沒了的,肯定是胸中鬱悶生火,交通堵塞了。但見這種狀況,隨手便用這五味藥去,例無虛發。

人食五穀雜糧而生百病,為何有人病重,而有人病輕,這都是因為濁氣在身體不能降順排出去。

《莊子》說:“道在屎尿。”什麼意思呢?你在洗手間裡一坨屎,臭氣熏天。你怎麼開排氣扇,也很難把它臭味排乾淨。可把這坨屎放到大自然中去,不用多久,臭味便被稀釋消化了。

所以人要放到大自然中去排病氣,而不是呆在鋼筋水泥屋裡。經常去爬山,道法自然,山中就有大道,人入山而為神仙啊!爬山也體現升降的思路,我們去爬山最好以赤腳的為主。

人穿鞋是一種文明,但這種文明卻遠離了自然,特別是長期穿鞋,卻沒有到自然中去釋放,剛開始就會腳酸腳臭,久了會得大病的。

放到我們當代眾多疾病人群來說,最大的病因不外乎這一條,就是人於自然越來越疏遠了,那些濁陰病氣都得不到大自然的稀釋化解,也得不得大自然清陽之氣的滋養。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想要秋天少生病,一定要拍打此處,大病小病它都管


中醫認為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養護我們的主要臟器: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胃。

秋天,生命進入了收穫和收縮的時期;秋天養生的根本是“養收”。只要你了解肺經及肺經上的穴位,那麼養肺護肺潤肺就簡單了!

手太陰肺經:由胸走手,起始於中府穴,結束於少商穴。肺經不通會有哪些症狀呢?怕風、易汗、咽乾、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無華等等。

肺經有11個穴位,而且都在胳膊和手上,非常好找。而且,它們都能治療與肺相關的疾病,肺開竅於鼻,所以鼻子的毛病與肺經有關;還有,肺經與喉嚨有關,所以嗓子的問題能從肺經上得到解決;另外,肺經與感冒有關、與皮膚有關……



肺經穴位的功效介紹:

1、排出體內濁氣,揉:雲門穴

“雲”是流動的氣體,指雲門穴(見下圖)是一個氣體宣發的地方。很多人愛生氣,氣完就憋在那裡了,宣發不出去,於是循著肺經走到四肢,就會造成四肢煩熱、特別燥、心裡堵悶、掌心熱等症狀。這時,使勁點揉雲門穴,一般就會打嗝,氣就發出去了。打通經絡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排除濁氣。好多人一揉這個肺經就老打嗝,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2、調治中氣不足、預防心絞痛、治療咳喘,揉:中府穴

中府穴的“中”指中氣,就是脾肺之氣,脾和肺合起來的氣叫中氣。如果經常覺得氣不夠使,喘不上氣來,或者大便時無力,以及吃一點東西肚子就脹,這就是中氣不足了。中府穴就是專門調治中氣不足的。中府穴(見上圖)是脾肺兩經交會的一個穴,這個穴調氣最好。如果人體的氣亂了,會咳嗽、哮喘、堵悶,會經常覺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一定要多揉中府穴。

中府穴可以防治心絞痛。有心絞痛的人按中府穴肯定很敏感,因為這裡有淤阻,所以要經常通通中府穴。中府穴還是治療咳喘的要穴。推的時候,大拇指按著中府穴,然後向上往雲門方向推,一般這裡會很痛。把痛的地方給推開,濁氣就會散掉,你就會覺得胸裡面非常舒服。

3、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部炎症和皮膚過敏,揉:天府穴

中醫講鼻竅通於天,天府穴(見下圖)暗含著這個意思,就是能治鼻子的各種疾患。像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子的疾病,揉天府穴效果非常好。天府穴還有消炎抗過敏的功能,比如皮膚經常容易過敏,也可以揉天府穴。

4、治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肋間神經痛,揉:俠白穴

天府穴往下一大拇指寬度的地方就是俠白穴(見上圖)。“俠白”就是有個俠客在保護肺,給我們補足肺氣,讓我們無所畏懼。所以它可以治療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

為什麼人會恐懼呢?就是先有憂慮,憂慮解不開了就會恐懼。而且一憂慮就會氣鬱,常常氣串兩肋,所以按揉俠白穴還可以治療肋間神經痛,即兩肋痛。

5、交通肺和腎,調節身體虛實,補腎,揉:尺澤穴

胳膊肘處有個窩,就是尺澤穴。“尺澤”是給腎以恩澤,尺澤穴(見上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胳膊上的補腎要穴。在中醫裡,肺屬金,腎屬水,而金能生水,就是肺氣足了就可以補腎。所以,揉尺澤穴就能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補到腎經上去。用尺澤穴補腎方法叫做瀉肺補腎法。

其實,瀉只是能量的一種轉化,是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轉換到腎經上去了,因為上焦的能量過多、淤積住了,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老有火氣,老想吃點兒涼的或者祛火的東西,而同時卻兩腳冰涼。這是火氣都跑到上邊去了,沒有留些到下面來,形成了上實下虛之證。

上火了,不要盲目去火!有的人喜歡買清火的藥吃,藥吃了,大便通了,上邊的火沒祛,下邊卻更虛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把這種能量轉化,不要白白地浪費掉。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體裡的一種能量,也是靠氣血製造出來的,所以不要把它瀉掉,瀉掉就等於是把剛生出來的氣血又給浪費了。我們要把它轉化,而揉尺澤穴就是很好的方法。

有的人頭重腳輕,有高血壓、哮喘,也是上實下虛之證,這也需要揉尺澤穴來轉化。

6、治感冒引起的嗓子痛、發燒不出汗、痔瘡,揉:孔最穴

孔最穴(見上圖)的“孔”是孔穴,“最”是最大,意思是身體裡所有跟孔有關的問題都歸它來管理。上至鼻竅,下至肛門,小到毛孔,都跟孔最有關。

如果有的人發燒不出汗,趕緊揉孔最穴可以幫助發汗。孔最穴還是歷代醫家治療痔瘡的要穴,有痔瘡的人此處痛感明顯,試試,對不對?

7、治偏頭痛、落枕、小兒尿床、成人前列腺疾病,揉:列缺穴

列缺穴可以治療偏頭痛。“頭項尋列缺”,脖子落枕、感冒引起的頭痛,都跟風寒有關,平時你可要多揉列缺穴(見上圖)。列缺還是一個交會穴,它跟腎經交會,所以還有補腎的作用。可以通利小便,治療成人前列腺疾病。

8、每天都能補充一點精力,揉:經渠穴

經渠穴是治療氣不順的。好多虛弱體質的人就是因為氣亂了,而這個穴是一個慢慢調養的穴,它可以使肺氣逐漸增強,最後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目的。也就是說,每天都能給你補充一點點精力,而且對實證、虛證都管用。

實證就是嗆咳,有肺熱的那種咳嗽;而遇點兒風寒、喉嚨一癢就咳嗽的屬於虛證。經渠穴對這兩種症狀都管,它是一劑保人生平安的藥。

9、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靜脈曲張、脈管炎等血管疾病,揉:太淵穴

太淵穴正好在腕橫紋上,很深。太淵穴補氣效果極佳,如果總是覺得氣不足、氣虛,揉太淵穴(見上圖)就能給你補氣。

那些人需要補氣呢?喘氣費勁(吸入氧氣不夠)、爬一會兒山甚至動一動就一頭汗或者氣不足、大便時老覺得沒勁或使不上勁,這樣的人就要補氣。太淵穴是脈之會,就是體內所有脈都歸它控制。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只要跟心血管有關係的,都是太淵穴的適應範圍。靜脈曲張、脈管炎這些跟血管、脈絡有關係的病症,按揉太淵穴都有效果。

對於太淵穴只要記住兩點就行:

1、總管人體各种血管脈絡。

2、是一個補氣的要穴。

10、治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小兒腸胃不好,揉:魚際穴

魚際穴是一個善於退熱的要穴。當你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時,按揉魚際穴(見上圖)特別管用。按摩魚際穴還可以調節小孩的腸胃功能。小孩不愛吃東西、腸胃功能不好的,一揉魚際穴,胃口的門就打開了。

11、治急性咽喉腫痛,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

少商穴(見上圖)在指甲旁邊。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尤其是對急性咽喉腫痛有特效。但是這個穴必須得強刺激才行,過去這些井穴(末梢的穴都叫井穴)通常都需要用三棱針來點刺,放一滴血,當時就會見效,但好多人就怕放血,這時不妨用指甲使勁掐一掐。因為肺經從胸走手,按揉、艾灸、敲打都很方便。

如何疏通肺經呢?

簡單,你順著肺經按揉,只要有疼痛點,你揉散它,或者在這裡艾灸到不痛都可以;如果你嫌麻煩,你還可以通過拍打、刮痧來疏通肺經。從上往下敲打、刮痧;以你自己能夠承受的力度就行;怕打最好能敲打手臂發熱、發癢最好。

如果感到肺有火,不要再吃瀉火的藥了,按揉尺澤穴吧,補腎!

古中醫認為:清晨3–5:00血氣流注於肺,“此時睡得足,色紅精氣足”;中醫講“肺朝百脈”,肝產生的新鮮血液由肺輸布全身,因此早上氣血旺盛,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清晨3–5:00肺部功能欠佳者反映尤為強烈,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易發作;有些醫師認為嚴重氣喘患者,應在此時起床服藥,治療效果會更好。小孩子在寅時咳嗽,那一定是肺熱或者是肺濕熱,記得去肺熱就好了,吃白蘿蔔,按揉肺經上的中府穴都很好!白色入肺,因此多吃銀耳、山藥養肺。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晚飯後拍拍“心包經”,讓你吃不胖!


從天池穴開始,到中指指尖末端,為心包經。心包經的始端在心臟外圍,中醫所說的心包就是心臟外面的一層薄膜,當外邪侵犯時,心包擋在心臟前面,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經常拍打心包經,除了提高心臟功能,讓你的呼吸和血流更有力外,還有一定的減脂效果。晚上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運行時間,如果你在晚飯後敲打心包經,可使血液中積存的膽固醇順暢地排出體外,加快食物脂肪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即使吃得很多,也不用擔心發胖!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刮痧經絡排毒,讓你補得更有效!


★刮痧、拔罐作用有別

刮痧有排毒去熱的作用,對於上火,特別是實火,也就是有口乾口臭,胸悶煩躁,易怒等症狀時,刮痧療效很顯著。而拔罐有驅寒除濕的作用,感冒受涼時在大椎拔罐有很好的效果。

不過,有時也要辨證處理,吹冷風受寒導致頸背酸痛,刮痧的效果就很好。上火時,選一些具有泄熱作用的穴位來拔罐,如大椎穴、膀胱經等,效果也不錯。

★秋季少拔罐多刮痧

秋季氣候乾燥,加之身體缺水,皮膚在秋季更加干燥,而拔火罐太輕了不起作用,太重了容易起泡。且秋天要消耗大量水分,很容易傷陰津,拔火罐洩法較重,易疲勞,身體怕吃不消。因此,秋季盡量少拔罐。

刮痧較溫和,且刮之前有抹油,增強療效的同時有保護潤滑皮膚的作用,最適合秋季保健療疾。

刮痧的原理是將粘著在血管壁上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後再經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經過全身的循環,將刮出的廢物從尿液排出。刮痧會加速血液循環,對心臟是很好的鍛煉,作為防病來用,安全有效。

>>>>注意防風避寒

秋風大,刮痧時不宜在風口,這樣會使得寒邪風邪入侵。刮完痧後應馬上穿好衣服,不讓刮痧的地方直接暴露在風中,如果天氣寒冷,出門要戴圍巾或穿高領衣服,注意保暖,以免痧不往外出,反而往內沉,形成淤積,加重病情。

刮痧前後最好喝一杯溫開水,不宜馬上洗冷水澡。以免風寒刺激後人體“收引”,出現疼痛,疲乏等不適症狀。

★簡單的保健刮痧法

在家刮痧,最方便的莫過於買把刮痧木梳,早晚各在頭部刮拭30-50下,梳頭式的幾個動作就能疏通頭部血液循環。另外,保健刮痧配合穴位刮拭,可很好地使全身得到保健,起到“未病先防”的效果,大家不妨學點簡單的家中保健刮痧方法。

>>刮痧準備

刮痧最好用專門的刮痧板,家庭也可用水牛角刮痧板。除頭部外,刮其他部位都需先塗抹刮痧油後再刮痧,如沒有用香油也可暫時替代。

>>>>刮痧步驟

1.頭部

功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有利於增強記憶力。

順序:先刮百會及四神聰,再刮頭維至風池,重刮頭維、風池,然後點按太陽穴。

2.頸肩部

功效:長期堅持可清除機體代謝產物,起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之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順序:取穴從風池穴至肩井穴、風府穴、大椎穴、肩髃穴,從上至下依次刮拭。

3.四肢

功效:刮拭四肢經絡可促進血液循環,有效預防疾病,清除體內毒素。

順序:取穴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外關穴、足三里,沿經脈循行方向刮拭。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睡前這樣抬腿15分鐘,全身氣血都“通”了!


來源:生命時報

久坐久站,腰酸腿疼;皮膚粗糙,精神不振;失眠多夢,疲憊不堪……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氣血不足了。

教你在睡前做一套簡單的“抬腿操”,對五臟、氣血都有益處。

睡前抬腿15分鐘養氣血

動作很簡單,全身放鬆,平躺在床上,自然呼吸、不可憋氣,兩掌疊放在丹田處(肚臍下四指的地方),意念也集中在此。

將雙腿舉起,兩腿併攏,然後屈膝,使大腿與床面呈90度,大腿與小腿呈90度,堅持2~5分鐘。



然後一腿保持屈膝,另一腿伸直,垂直於床面,再堅持2~5分鐘,換另一側。

最後,兩腿伸直,腳腕交叉。

全部動作堅持15分鐘以上。

舉腿抬腳時,血液會迅速流回心、肝、腎等部位,因此能養五臟,有利於全身氣血通暢,並能減少腹部贅肉,對神經系統的健康起到調節作用。

這11種人最該練習

健忘心悸、視物昏花、面色萎黃、夜尿頻多、皮膚粗糙、頭髮乾枯、手足麻木、失眠多夢、月經量少、頭暈耳鳴、疲倦無力。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家裡有孩子的,收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





眼角

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現,說明孩子有肝火了, 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不聽話。可以給孩子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醬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舌頭

小孩子的舌頭、舌邊若是發紅,說明有心火了。

這時的孩子通常白天愛口渴,晚上愛折騰,睡不好覺。

祛心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趕上夏天,可以買鮮蓮子,剝了直接給孩子吃。還有茭白和茄子,最好素炒、蒸,不要用多油。




嘴角

仔細觀察,有些孩子經常口角有“白茬儿”, 是口乾引起的,說明有了脾火。

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買來楊桃, 給孩子吃。

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趕緊給孩子吃點至保定之類的小中藥,趕快把火滅了,否則,孩子很快就會給你顏色看看。




肛門

小孩子的肛門正常時是粉紅色的,腸內有熱時,就會呈現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體內火越大。

一旦發現是紅色,就要給孩子吃些祛火的蔬菜或水果,比如西紅柿、白菜芯、甘蔗汁、或是喝點淡竹葉水、淡藤茶什麼的。

一般用梨絲、白蘿蔔絲、藕絲滴上蜂蜜,沁出汁來給孩子吃了、喝了就很管用了。如有不懂的請搜公號zyys899 關注,養生經典知識,醫生在線諮詢.總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接受的,但不要太寒性的食物。

這時,一定記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尤其是熱量高的食物,盡量不吃,快餐更是要絕對禁止。




大便

每次孩子大便時,家長都應觀察孩子,是否便得輕鬆,順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 很費力才便出來,大便又不是軟黃便,同時還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了。

盡量給孩子空空胃,少吃點,喝點小米粥、百合粥, 荸薺煮水或榨汁,都可以除胃火。




手心

經常牽著孩子小手時,就摸摸孩子手心兒,如果是涼涼的,潮潮的,那就放心了。如果是乾熱乾熱的,晚上還出汗,那就是有虛火了。這樣的孩子,體質弱,還不能用寒性大的食物,傷著了,反而更難辦。

給他捏捏脊,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辦法。

一般七八歲以內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藥的,只需小兒推拿就可解決問題。

小孩子發燒感冒或生病之前,都有先兆,一般及時處理,多喝點熱水,蓋上被子,平躺休息,就會轉危為安,或是減輕症狀。

 像霜打了的花一樣,耷拉了,不愛說話了,或是莫名的煩躁不安,耍賴,都是身體不適的語言。這些小孩子不會表達,可是大人得從他們的身體語言裡看出來。

都說孩子水靈靈的,惹人喜愛,那還真是的,因為孩子含水比成人多,而且孩子體積總量小,要是缺一點兒水,也是不小的百分比了。所以,一般孩子生病,缺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 孩子在該喝水的時候,沒有及時喝上水。

一般早晨起來,孩子要喝些溫水,喝點稀的,上午還要吃水果,白天出去玩,也要隨身帶著水,最多隔半個小時就要喝一次水。晚上睡前不敢多喝水,小孩子膀胱小,喝多水就睡不好覺了。但是睡前一個小時要喝水,這樣可以把下焦的“毒素”在睡前大部排出去。

經常給孩子做按摩,不僅長個兒而且不愛生病。

幾個關鍵部位是:

十個手指的側面、手心、腳心:經常搓搓,可以祛火。

膝關節兩側:促進血液循環,關節軟骨養分供給,健脾。

從頭頂正中到尾椎骨末端:這是膀胱經走行之處,促進智力發育。

後來,我按照她的方法做,很有成效,而且我自己還總結出一個經驗:

每次孩子臨睡,把你的手搭在孩子腦後,從大椎一直往下摸,如果發現哪一處溫度比別處高,比如肺俞高,對應的是肺,那麼孩子肺內有熱,就要想辦法把肺火祛了;看看是不是大便乾了,要是乾,就得瀉瀉,吃點百合粥,涼拌萵筍絲,或是空腹喝點香油冰糖水也行。

要是膀胱俞溫度高,就要多喝水,可以適當煮點魚腥草或是蒲公英,把濕熱通過尿給排出去

學幾個推拿手法




捏脊

具體做法是:把手搭在孩子脊柱上面,覺得哪個地方有熱,這個地方就要多多地從下往上搓,可以去火。不管愛不愛生病的孩子,每天捏脊兩次,可以增加免疫力。




按摩天柱穴

有的孩子體質比較弱,家長怎樣讓體質弱的孩子強健起來?有一個特別好的穴位,就是天柱穴。脖子後面有兩條筋,天柱穴就在後面凸起的地方。經常按一按,擦一擦,讓這個地方受一些刺激。經常做,孩子的火就會下去。




刮大椎穴

孩子經常咳嗽,是有肺熱。可以拿刮痧板刮大椎穴附近,這個地方會出現紅色的痧。




按摩天突穴

有的孩子特別容易得支氣管炎,愛咳嗽,可以按摩兩個穴位。一個是孩子第二個鎖骨跟肩關節交界的地方,可以經常按一按,對預防咳嗽特別有好處。另外一個是天突穴,在鎖骨中間。






搓膻中穴

孩子免疫力比較差的,每天晚上睡覺前,拿柔軟的干毛巾,給他搓一搓膻中穴。14歲以前小孩的胸腺還在發揮功能,經常按摩,可以讓胸腺細胞比較活躍,使免疫系統比較堅固。




搓手指

建議早上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或者是散步溜彎的時候,可以經常搓一搓孩子幾個手指的側面。這對應的是孩子的消化道, 對於去火、消除食積,還有增加免疫力都非常有好處。十指連心,母親跟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手來傳遞。




搓腳心

晚上可以給孩子搓一搓腳心。在腳掌上有兩塊肉, 中間有一個坑兒,這個地方是湧泉穴,是腎的反射區,人體的能量都是從這個地方湧出來的。經常給孩子搓一搓湧泉穴,體內的火、毒就都排出來了,身體機能會比較健康。

提醒:

 按摩時要閉門關窗小心穿堂風。家長給孩子按摩或刮痧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穿堂風,不能讓孩子著涼。因為給孩子做按摩或者刮痧,等於是促進了血液循環,毛孔是張開的,這個時候有風邪進來,反而會加重病情。房間的窗戶和門一定要關上,然後再進行治療。

比如說孩子肺有熱了,在肺這兩個地方, 給他多按一按。孩子的元氣是藏在這個地方,家長經常給他搓一搓,孩子會感覺非常舒服。對於身上這些穴位,能夠經常刺激它,讓經絡更通一些,免疫系統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五臟養生大全:養心、舒肝、健脾、潤肺、藏腎(收藏)


我們人體內的主要器官就是心、肝、脾、肺、腎,只要養好它們身體就會棒棒噠,以下給大家分享五臟養生大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一、養心

1、踏豆按摩可安心:將綠豆500克用鐵鍋以文火炒熱後倒入盆中,雙腳洗淨擦乾後踩踏綠豆,邊踩邊揉。每天睡前1小時做30分鐘左右,可強心安神,(注意氣血虛弱者不能用此方法)。

2、按壓肚臍安撫心緒:肚臍有神闕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壓肚臍5~7分鐘,可斂心靜氣,安然入睡。

3、枸杞棗仁茶養心:棗仁、枸杞可養心血,五味子可斂心氣。將枸杞30克、炒棗仁40克、五味子10克泡茶,3天后睡眠質量就能得到改善,工作起來當然活力無限;

4、心臟先天較弱的人宜早睡不宜熬夜,睡前喝一杯胡蘿蔔汁或西紅柿汁能養心;

5、對於心血虧虛者,可多食用“龍眼粥”。龍眼肉(即桂圓肉)100克,糯米120克。先將糯米洗淨,加水煮至半熟,加入龍眼肉煮熟即成。

常服此粥可養心、安神、補血、潤膚、紅顏。龍眼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和糖,其中糖的成分主要是葡萄糖,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龍眼肉是極好的美容補品。

二、舒肝

1、“阿是穴”療法舒緩肝臟不適:“阿是穴”的意思就是“哪裡疼痛哪裡就是穴位”,不用分析辨認。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過手指對疼痛部位快速而有節奏地輕輕點動,即可緩解肝部痙攣、疼痛和不適。

2、“五味靈芝茶”讓你心明眼亮:將靈芝、女貞子、黃芪、甘草和刺五加做成茶包,常飲可保肝、抗衰老。

3、因肝臟在體表開竅於眼睛,至少應每隔1小時讓眼睛休息5分鐘。

4、多吃青色、酸味食品:五色、五味中青入肝、酸補肝,所以肝虛要常吃青色、酸味食品。青梅子青色入肝,酸味補肝,所以用青梅煮酒可以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損害。

5、用玫瑰花泡茶,一次1~3朵,可以助疏肝解鬱;

6、養肝食療粥:可將銀耳、菊花各10克,枸杞子15克,糯米100克,同放鍋內,加水適量煮粥,粥熟後調入適量蜂蜜服食;

三、健脾

1、隔姜艾灸:用薑片將艾蒿炷和穴道隔開施灸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等,可以調順脾胃、溫胃止嘔、理氣止痛。

2、腹部刮痧:腹部刮痧,可幫助蠕動亢進的腸胃恢復正常,讓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3、大紅棗10枚,白朮10克,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將紅棗洗淨剖開去核,茯苓搗碎,與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

4、紅棗500克,去核,加水煮爛,熬成膏狀,加白糖500克,拌勻即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白開水沖服。常服本膏,能補虛療損,祛疾延年,養顏輕身。

5、調理脾胃需單舉

這是《八段錦》的動作之一,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

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後,兩手交替反復進行,反復多遍。

四、潤肺

1、呼吸吐納:柏樹能淨肺安神,每天上午8~10點或下午3~5點,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做12次,長期堅持可補充肺氣不足。

2、羅漢果茶、秋梨膏最潤肺:秋梨和羅漢果具有極強的藥性,可以使呼吸系統和肺功能迅速強壯。

3、白色食物能讓肺強健起來,並減輕皮膚敏感。百合擅長潤肺止咳,對呼吸道的調養效果最好,此外白蘿蔔、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潤肺的效果。

4、肺陰不足者,需要補肺氣,養肺陰,可食用“百合粥”。準備百合3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早晚分食。

5、百合10克、銀耳10克、杏仁8個、冰糖適量、雪梨1個熬粥,適用於肺燥咳嗽。

6、四白飲:白菜10克、百合10克、白梨10克、白藕10克,蜂蜜適量,泡水飲用,適用於秋季燥咳。

五、藏腎

1、唾液滋養:將舌頭伸到上牙外側,上下左右攪動,讓唾液漸盈滿口,然後分三次嚥下。每天早晚各做3次。

2、多吃黑色食品:因為黑色入腎,如黑桑、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黑米等。

3、適當吃自然鹹食品:因為咸入腎,如海帶、紫菜等。

4、多吃補腎的堅果類食品:如栗子、核桃、腰果等。

5、多吃補腎菜食:如山藥、豆類。醋泡黑豆補“水”療“虛”,黑豆含豐富蛋白質,幫助人體合成氨基酸和維生素B群,是中醫治療腎陰虛的黃金方。

6、補腎養顏粥:芝麻30克,核桃仁50克,糯米適量,同放鍋內,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食。

7、外勞宮補腎法

每晚臨睡前將兩手背緊靠腰部,仰臥於床上,5-10分鐘後,其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

開始時,雙掌被腰壓住會出現麻脹現象,3-5天后即可適應消除,雙腿會感到輕鬆靈活。

不論是晚上,還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堅持兩手背緊貼兩腎半小時,便可收到奇效。

8、搓腰眼

“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腰肌耐力。

腰眼穴:位於腰部第三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如下:

1.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2.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5分鐘左右;

3.兩手握拳,輕叩腰眼處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鐘。

小動作大養生,簡單又有效,每天都能做,而且不用花錢、無副作用。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