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疏通經絡,要找12個關鍵點


疏通經絡,找到12個經絡穴位的關鍵點,能夠事半功倍。

1、關鍵點:小指尖端


所屬經絡:手少陰心經

養生保健方法:經常摩擦、按壓小指尖端有利於心臟健康,胸悶、心慌,暈車、暈船時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

2、關鍵點:拇指尖端


所屬經絡:手太陰肺經

養生保健方法:經常摩擦、按壓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於維持呼吸系統健康。尤其是秋冬季節,經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更是進行呼吸系統保健的最佳時機。此外,咳嗽時用力重掐拇指尖端,還能緩解咳嗽症狀。

3、關鍵點:手掌中央


所屬經絡:手厥陰心包經

養生保健方法:經常用食指指關節擠壓手掌中心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對調理月經、膚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還有利於心臟健康。


4、關鍵點:肩窩


所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養生保健方法:用力按壓肩窩處,不僅能調節全身體液循環、增強免疫力,還能刺激大腦皮層、放鬆神經,改善頭痛、耳鳴、目痛、咽喉痛等身體不適。洗澡時利用熱水柱按摩肩窩也是不錯的方式。

5、關鍵點:屈肘外側凹陷處


所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養生保健方法:屈手肘,按摩手肘外側凹陷處能進行小腸保健,促進營養吸收。特別推薦有貧血症狀者經常按摩此處。

6、關鍵點:鼻翼兩側


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養生保健方法: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鼻翼兩側對大腸健康有益,便秘或腹瀉時按壓此處對症狀也有一定改善。

7、關鍵點:腳底中心


所屬經絡:足少陰腎經

養生保健方法:睡前按摩腳底中心能提高睡眠質量,清晨按摩能帶來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此處更有利於泌尿和生殖系統健康。建議用彎曲的食指關節擠壓2分鐘左右。

8、關鍵點:腿伸直時膝蓋內側凹陷處


所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養生保健方法:可用拇指按壓或熱水熱敷。按壓時盡量用力至感到明顯酸脹。經常操作能調理脾臟功能,並有助於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和營養吸收。新來的朋友,想學到更多的中醫訣竅,請關注新經絡公眾號。

9、關鍵點:大腿根部


所屬經絡:足厥陰肝經

養生保健方法:摩擦大腿根部至發熱,能促進肝臟造血和排毒。為避免皮膚受損,建議在潤膚露或沐浴露的滋潤下進行。

10、關鍵點:外眼角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養生保健方法:閉眼,用中指指腹按壓外眼角是促進膽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還有明目的功能。

11、關鍵點:臀橫紋中央


所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養生保健方法:按壓臀橫紋(臀與大腿交接的地方)中央有利於膀胱健康,還可治療痔瘡、坐骨神經痛、便秘,並且有提臀功效。注意按壓時先垂直向下用力,再用指力向上勾。

12、關鍵點:足背橫紋中央


所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養生保健方法:用力按壓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能促進胃的蠕動,調節胃液分泌。胃疼、胃脹時按壓或熱敷此處,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肝膽相照”敲敲膽經上的重要穴位,振奮健康肝臟


說到敲膽經,我們不得不先說一說肝,在中醫的觀點中, 肝臟在我們人體的所有臟腑中猶如一個統帥三軍的大將軍, 每日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而膽則是一馬當先的先鋒官,隨時隨地聽候大將軍的調遣, 時刻準備採取行動撫平體內疾病的搗亂,正如《黃帝內經》中說的那樣,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而成語“肝膽相照”則更是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兩者的關係。

如何能改善肝膽的功能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敲膽經健身法, 此法真的是造福大眾的妙法。

膽經主要是指足少陽經,這條經絡是半表半里的經脈, 由於與外界並無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濁氣要藉腸道而出,所以有人敲膽經後排氣多了,大便顏色也深了,便說明肝膽之毒從腸道排出,是身體好轉的表現,要想使敲膽經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定要注意一日三餐飲食要有規律, 作息時間也要有規律,膽經上一共有44個穴位,我們在這裡介紹幾個常用的重要穴位,用好它們,我們的身體足可以健康無憂了。

一、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位於頸部耳後髮際下凹窩內側,每天堅持按摩雙側風池穴, 能十分有效地防治感冒。

動作步驟:仰臥在床上,雙手十指自然開張,緊貼枕頭上, 以兩手的大拇指按壓頭部兩側的風池穴,用力上下反复推壓,消感酸脹,每次按壓不少於32下, 多多益善, 以練習者自己感覺按摩處發熱為宜。

按摩風池穴除了能預防感冒外,還能治療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眼和宿醉等不適症狀,按壓時,如果沒有感冒先兆,那麼酸脹感不會太明顯, 一旦酸脹感很明顯, 說明這個時期非常容易感冒,更要勤於按摩,且加大按摩力度,當出現感冒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涕時, 按摩也有減緩病情的作用。


二、日月穴

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乳頭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處,“期門穴”之下,第七肋間隙中, (或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

動作步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伴隨著緩緩吐氣用指腹在此穴位連壓6秒鐘, 重複動作30次, 如果力量用得大一些, 效果會更加明顯。

此穴是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道,按摩該穴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強性能力,能協助治療肋疼痛,對嘔吐、吞酸、黃疸、肚脹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三、風市穴

位置:位於大腿外側的中線上, 當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風市歷來被古代大醫定為一級保護穴位之一(另外兩個穴位是後腦勺下的風府和肩背部的風門) ,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於體側, 中指指大所到處即是。

動作步驟:雙手自然張開,食指敲擊風市穴10-30次, 也可以從後腦勺沿著脖子按摩到背部。每天早、中、晩按摩三次,有利於提高免疫力,祛除風邪。

按摩此穴位可以用於半身不遂、下肢痿痺、股外側皮神經痛、腰病及腳氣的治療和保健, 也可以治療各種皮膚癢診。

四、陽泉陵穴

位置:位於右大腿的膝蓋附近。

動作步驟:雙手十指推開,指壓該穴10-30次,時問約為10分鐘,多按這個穴位可以預防感冒,還可消除商肋的疼痛。

五、光明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 當外踝尖上5寸的地方,腓骨前緣。

動作步驟:雙手十指攤開,指壓此穴30次, 除了消除局部腿痛外,對眼睛疼痛、夜盲症、臉腫、下肢酸脹也有獨特的功效,將光明穴搭配肝俞穴、腎俞穴、風池穴、目窗穴、行間穴,可以防治青光眼和早間白內障。

六、膽囊穴

位置:位於在小腿外側上部, 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膽經陽陵泉穴直下1-2寸;壓痛取穴,這個穴位屬於經外奇穴。

按摩此穴可以緩解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膽絞痛等膽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痺;胸脅痛,慢性胃炎;口眼喎斜。

七、丘墟穴

位置:位於足部外踝的前下方, 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此穴是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 堪稱保健奇穴。

指壓丘墟穴兩法

1、使頭腦清晰的指壓法,先將肌肉放鬆,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強壓6秒鐘,重複動作10次,有效緩解頭部疲勞。

2、穩定情緒指壓法,指壓時一面吐氣,一邊面用手掌劈打,重複該動作30次。

止痛效果強, 每次按八分鐘,該穴止痛效果變強, 10分鐘內可解除產婦宮縮痛,還可治婦女痛經病,乳腺增生,上環後不適等不良反應,該穴還有強壯腰腿的功效,對腰椎病與癱瘓病有配合醫療作用, 對男性疾病如前列腺炎等也有療效。

多按此穴可以幫助我們頭腦清晰、情緒穩定,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去除疼痛效果奇佳。

另外, 足部的懸鍾穴可以治療落枕,而足臨泣可治眩暈。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養脾胃就是養命,養好脾胃不生病!


自古就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尤其在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醃製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負。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健脾胃為先,調養出好身體?

首先我們來看看脾胃的功能:

一、脾胃是身體的軸心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慾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

脾喜歡燥,不喜歡濕;胃喜歡規律,討厭刺激。道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二、脾胃不好幾大表現

脾胃出毛病,症狀主要可概括為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

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

1


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2


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


口唇無血色、乾燥

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


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5


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


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


精神狀態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三、保養脾胃的建議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1


揉鼻頭

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

2


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堅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3


吃對食物

在長夏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等。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4


常讀“呼”字音

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慾不振都有好處。

5


揉肚臍

艾灸效果會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當然艾灸肚臍,用艾火的藥力養護脾胃,效果會很好!

6


飯後慢走

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要避免做劇烈運動。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養生3法:推腹、跪膝、金雞獨立


一、推腹

顧名思義就是推肚子,用手指、手掌、拳頭皆可,由心窩向下推到小腹。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應的阻滯點。也就是說,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對應的蛛絲馬跡。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好處:當我們的慢性病牽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療的時候,那時您就去尋找這個腹部的阻滯點(也許是一個硬塊,也許是一個痛點,也許是一個“水槽”,也許是一個“氣團”)只要把它推開揉散,您會發現您的慢性病也隨之消失了。

每天早上要起床時推一次,晚上臨睡推一次,平常無聊時也可推推,有人一推就會打嗝放屁,那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則會腹中咕咕水聲,這是在推動腹中沉積多日的濁水,這種濕濁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經上頭則頭痛眩暈,滯塞毛孔則皮炎濕疹,遇肝火則化痰,逢脾虛則腹泄,遺患無窮。必須及早清除。

“胃不和則寢不安”,是說肚子不舒服,就別想睡踏實覺。有人長期睡眠不好,或眠淺易醒,或輾轉難眠,或噩夢不斷。只能靠安定來麻醉神經,真是痛苦不堪。

那我建議你趕緊推推肚子,你會很容易找到阻滯點,然後細心將它推散揉開。那麼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告別漫漫長夜憂愁枕,一覺睡過日三竿了。

二、跪膝法:

有一個方法特別能減肥、美容,就是每天跪下來行走。在地板墊個軟墊子,每天花20分鐘在上面跪著走,兩週就有效果。

跪著走,首先是把氣血引到腿上去,引到膝蓋上去的。人老先老腳,因為氣血不足,很多女士一到冬天腳就冰涼。

跪膝走還能減肥。女士總抱怨贅肉都在大腿上,確實,這就是一堆廢物,不是肌肉。這時候我們得把新的氣血引過去,讓它把垃圾吸收起來排出去,所以跪膝走能減大腿肥。

三、金雞獨立:

身體有病中醫認為是陰陽失調,但是這個概念太過籠統,細分之可以理解為五臟六腑之間相互諧調的關係出了問題。

但是有些人罹患的是肢體病似乎又需歸類於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之間的不和諧所產生。如此推而論之,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沒有點中醫知識的人就很難理解。

所以有沒有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來調節身體的平衡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出乎意料的簡單易行。那就是金雞獨立健身法。

方法很簡單,只需將兩眼微閉,兩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任意抬起一隻腳,試試能站立幾分鐘,注意關鍵是不能將眼睛睜開。

這樣你調節自己的平衡就不是靠雙眼和參照物之間的諧調,而是調動了你大腦神經來對身體的各個器官的平衡進行調節。在腳上有六條重要的經絡通過。

通過腳的調節,虛弱的經絡就會感到酸痛,同時得到了鍛煉,這根經絡對應的髒腑和它循行的部位也就相應的得到了調節。

這種方法可以使意念集中,將人體的氣血引向足底,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頸腰椎病都有立杆見影的療效。還可以治療小腦痿縮,並可預防美尼爾、痛風等許多病症。

對於足寒症更是效果奇特。因為是治本的方法,所以可以迅速的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耳朵上的小穴位,簡單五招捏出健康!


人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應的位置。當身體出現問題時,耳朵的相關區域也會出現反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耳朵上的穴位按摩輔助治療身體的小疾病。

簡單五招按摩耳朵上的穴位,能夠緩解病痛,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1、牙齦腫痛按耳垂。

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因“上火”導致牙齒、牙齦腫痛,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醫院在耳垂上點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捏耳垂還能美容養顏。

2、心絞痛按下耳窩。

經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稱下耳窩,對血液和循環系統有保健作用。下耳窩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心絞痛時首先要保持鎮定,不要驚慌,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後可對下耳窩進行按壓。方法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這是最簡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迅速緩解心絞痛,度過危險期。

3、打嗝按上耳窩。

上耳窩,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當於人的腹腔,按摩此處有助於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打嗝,中醫稱為呃逆,就是由於脾胃處虛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飲暴食引起的胃氣上逆。

4、失眠上下耳窩都要按。

失眠,中醫稱“不寐”,它是由心、脾虛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窩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窩中的“脾”兩穴位。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5、四肢疼痛揉耳輪。

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頸肩腰腿痛等軀體疼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生活節奏快脾胃不好?艾灸這幾個穴位吧!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一、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可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二、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

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

1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2


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覺餓,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藥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3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

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4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四、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五、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係!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

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臟腑之間相生相符,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這裡灸一下,脾好更年輕!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1


中脘穴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


足三里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


三陰交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4


脾俞穴

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


太白穴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脾號稱“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受傷,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難怪自古以來,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與美麗!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老中醫教你通過觀察舌頭看出五臟之“火”,內附降火方


如果出現目紅眼赤、咽喉乾痛、鼻腔熱烘、口乾口臭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認為是“上火”了。

不管是什麼器官上火,都要大量喝水(就是不上火也要多喝水!),再就是晚上泡泡腳,搓雙腳各100下,點按湧泉穴,這樣可以起到心腎相交,陰陽平衡的作用。

上火了,如果知道是那個器官上火了,有針對性的治療,當然效果會更好!

不同的“火”在舌頭上的表現也不一樣。

1、舌尖紅:心火

夏主心,因此夏天心火會旺!如果舌尖紅,伴有煩躁、口乾、口舌生瘡、睡眠不好做惡夢、手足心熱、盜汗小便赤熱發黃、大便乾等症狀,就可能是心火。

解決方法:喝蓮子心茶,按揉或艾灸大陵穴降心火。

2、舌兩側紅:肝火

有肝火時,舌質也是紅的,但主要集中在舌的兩側,此外還有:性急易怒、失眠、頭暈目眩、面紅眼赤、口苦口乾、耳聾耳鳴、舌苔黃薄、胸脅痛、大便乾結、乳頭痛癢、月經提前量大。

解決方法:喝菊花茶,按揉或艾灸太衝穴降肝火。

3、舌前半部分紅:肺火

肺火表現為臉有癤子、鼻乾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黃而黏、睡眠不好、舌頭前半部分紅;

清肺熱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生吃幾個白蘿蔔;吃梨也有清肺熱、潤肺的作用。還要通腹氣;這時早晚各揉腹一次,每次5分鐘。

解決方法:喝金銀花茶,按揉或艾灸大魚際穴降肺火。

4、整個舌頭紅:胃火

胃火重表現為:煩熱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齦腫爛、牙宣出血等、想喝涼水、容易餓、整個舌頭比較紅,(有時舌紅苔黃,黃色把紅色覆蓋了)就是胃火的表現。

解決方法:喝苦丁茶,按揉或艾灸內庭穴降胃火。

5、舌紅少苔:腎火

如果舌紅少苔,腰酸膝軟、發脫齒搖、口乾、耳鳴,有時睡眠不好等,可能是腎陰不足。如果在這個基礎之上熱擾心神,出現心煩、盜汗、手腳心熱,多是陰虛火旺的表現。嚴重者舌頭更紅,沒有苔或少苔,可能是一層薄薄的黃苔,表明有熱出來了。

解決方法:喝菊花茶,按揉或艾灸照海穴降腎火。

我們的器官上火大多數是由於我們自身的生活習慣引起的,人一天要喝1500ml–1700ml的水,相當於普通裝的礦泉水3瓶多!夏天來了,更要多喝。

降火配方茶

1、玫瑰白芍茶

適用症狀:舒緩胸悶、煩躁。

材料:玫瑰花、白芍各3克。

功效:玫瑰花可行氣活血、理肝氣、解鬱。白芍平肝養陰、益氣除煩。

2、銀花梔子飲

適用症狀:痘痘問題、淺眠。

材料:金銀花、梔子各3克。

功效:金銀花可散熱解毒、涼血及消炎。梔子清肝瀉火、鎮靜除煩。

3、柴胡甘草茶

適用症狀:口乾舌燥、嘴破。

材料:柴胡、甘草各3克。

功效:柴胡能疏肝解熱、鎮痛消炎。甘草有助於清熱解毒、益氣生津。

4、菊花薄荷飲

適用症狀:眼睛酸澀、頭痛。

材料:菊花、薄荷各3克。

功效:菊花具平肝明目、解熱養陰功效。薄荷疏肝解鬱、清利頭目。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寒露養生丨護肺保陰,足部保暖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記載“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由於寒露的到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秋寒露重護肺保陰

寒露時節,萬物隨著寒氣的增長,逐漸蕭條衰落。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也逐漸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盛。在養生方面,我們要使體內的生理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根據四時養生中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寒露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的陰氣。

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陰,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乾、鼻燥、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具體地說,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補脾胃,又養肺潤腸,防治咽乾口燥等症。

寒露注意足部保暖

民間有句諺語叫“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這句話是說,白露時節的時候,老人和小孩子就不要赤膊了,而到了寒露的時候,就要注意足部保暖了。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穿上保暖性好的鞋襪,腳踝部也不要露在外面。每天晚上要養成用熱水泡腳的習慣,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熱水泡腳可以使血管擴張,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還可以減少腿部酸困,有助於睡眠。

此外,秋天天氣乾燥,很多人容易出現口腔潰瘍。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口腔潰瘍反復發作,這在醫學上叫“頑固性口腔潰瘍”。口腔潰瘍發作的時候讓人疼痛難忍、寢食難安。其實,對於那些口腔潰瘍容易反復發作的人來講,它表現的症狀雖然在口腔裡,但真正的病根兒卻在脾胃。

寒露進補勿忘排毒

寒露時節,天越來越冷,為了增強抵抗力,許多人開始大量進補,因而體內會代謝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如果不能及時排除體內,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寒露不僅要進補,更要排毒。選擇合適的排毒食品來配合健身運動,既有益健康,又可以強身健體,以下這三類食物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菌類。菌類富含的硒元素可以幫我們清潔血液,清楚污物,經常食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潤腸、排毒、降血壓、降膽固醇、防血管硬化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同時菌類食物也是非常好的抗癌食品。

新鮮果蔬汁。新鮮果蔬汁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對清除體內毒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豬血湯。豬血是一種非常好的排毒食品,它含有豐富的血漿蛋白,會在人體胃酸和消化液中多種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一種具有解毒、潤腸作用的物質,還能把腸胃中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等物質結合成人體不能吸收的物質,通過糞便排到體外。

​ 寒露養生小常識

1、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當秋天來臨之際,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體健康!

2、灸臍養秋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你​​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方1厘米左右,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艾灸方法。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上進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宜。

寒露養生食譜

食譜一:紅棗花生山藥粥

原料:紅棗10枚,花生45克,山藥1段,大米100克。

做法:

1、山藥洗淨去皮切塊,花生、紅棗洗淨。加水適量。

2、先把山藥、花生、紅棗煮開,然後把大米放進去,用勺子攪拌一下,防止粘鍋。煮10來分鐘就好了。

功效:紅棗具有補氣血、健睥胃的作用;花生連紅衣一起食用不僅健脾和胃、滋養調氣,還可以補血;山藥補脾養胃、補中益氣。本粥養脾補血,滋養容顏。

食譜二:參麥雪梨瘦肉湯

原料:瘦豬肉500克,太子參30克,雪梨4個,麥冬15克,南杏仁30克。

做法:

1、太子參、麥冬(去心)洗淨,雪梨洗淨,連皮切4塊,去核;南杏仁用開水燙,去衣;瘦豬肉洗淨,切塊。

2、把全部材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1 ̄2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秋燥風高,一定要清燥潤肺、益氣生津。中藥太子參、麥冬、南杏煲雪梨瘦肉正有此功效。太子參、麥冬均為養陰潤燥之藥,南杏性平味甘,功能止咳、潤燥,雪梨潤肺、生津、清熱、化痰,《本草綱目》認為它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的功用。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瑜伽拉伸動作,讓身體柔軟起來


身體僵硬的問題在於過緊的肌肉,而非是過硬的骨頭。洛杉磯的名人健身教練Ashley Borden說:“當一組肌肉變得僵硬,就會阻礙其它肌群的正確鍛煉。”

試一下這六個瑜伽拉伸動作,
你會驚喜看到你的柔韌性
在兩個星期內逐步的增強,
你的力量和耐力也會在一個月內有所提升。

鴿子式

目標:梨狀肌(深臀肌)

  • 以半俯臥撑姿勢作為開始動作,掌心於肩膀下成一線。
  • 彎曲左膝將右腳踝移動到右髖關節下方。(如圖)
  • 把身體放低向前臂靠近,同時把右腿放下,右腳背貼地。
  • 胸部上提,視線向下。
  • 如果你韌性較好,讓胸部貼向地板,手臂向前自然伸直。
  • 把腹部肚臍壓向脊柱,收緊骨盆肌肉,並觸碰右側髖部。
  • 在壓迫腳掌於地上的同時蜷縮右腳趾於體下,把臀部向外推。
  • 做五遍,然後換另一邊重複。

坐姿抱腿拱背

目標:下背部

  • 坐在地上,膝蓋彎曲,腳放於離臀部前方30厘米處。
  • 雙手交叉於腿腱後,手肘向外。
  • 彎曲背部,收緊骨盆底,把肚臍拉向脊柱;把力量集中到下腹部,下頜向內緊貼,然後用鼻子吸氣。(如圖)
  • 呼氣的時候,肚臍更加的收緊,抬起左腿伸展,拉伸背部,左腳跟向前,腳趾向天花板。
  • 回到開始動作然後重複做5次,換另一邊腿重複。

眼鏡蛇

目標:腹部

  • 面朝地俯臥於地上,曲手臂使拇指在肩部下,拉伸雙腿,腳背放於地上。
  • 收緊你的肚臍,收緊臀部肌肉的同時用力把臀部往下卷壓。
  • 肩膀用力往下並離開雙耳。
  • 推理拇指和食指,抬起胸部並向前。
  • 放鬆,重複做5次。

仰臥腿部伸展

目標:大腿

  • 把一捲起的毛巾放墊於頭下,仰面躺在地板上,雙腿伸直,腳放鬆。
  • 彎曲右膝向胸部靠近,雙手交叉於腿後,盡可能使之靠近腹股溝;注視你的胸部,保持下巴向下,頸部伸長。
  • 收緊肚臍的肌肉,伸展大腿,拉伸腳跟,收緊股四頭肌。
  • 放鬆然後重複5次。
  • 然後再重複,大腿向外扭轉,腳跟向內,5次。
  • 放鬆一下,再重複,大腿向內扭轉,腳跟向外,腳趾向內,做5次。
  • 換腿,重複全部動作一共15下。

單腿前蹲

目標:股四頭肌,腓長肌

  • 站姿,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右腳向前邁開30厘米。
  • 曲起左腳趾,把重心平均的放於兩腳。雙手手指交叉放於肋骨下方。
  • 收緊肚臍,壓緊腹部肌肉。
  • 慢慢彎曲雙膝往下,停留3秒,左股四頭肌有拉伸的感覺。(如圖)
  • 站直回到開始動作停留3秒。
  • 做5次,然後換腿重複。

跪姿伸展肩部

目標:肩膀

  • 跪姿,兩手腕於肩膀下成一線,膝蓋於臀部下,腳趾捲曲於地上。
  • 額頭朝地左手小手指沿著地板向前滑行(保持右手手掌平放於地上)
  • 肩膀用力向下壓,同時擠壓臀部。
  • 用力向下按壓你的右手手掌,左手向你的肩膀滑行,回到開始姿勢
  • 做5次,然後換另一邊重複。

文章來源:健身視頻教程

艾灸這幾個常用的養生大穴位,一定要熟爛於心!艾友必知


密密麻麻的經絡穴位圖,初識艾灸需要打好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卻不知從何背起,其實人體最常用最具重量級的八大穴位,您把這個了解透徹,也就懂了一半的理論知識。那麼是哪八個穴位呢?

1、大椎穴:驅寒補陽的人體“太陽”

在我們的身體上,有這樣一個養護陽氣的穴位——大椎穴,只要用艾灸點亮它,就能讓自身這個“小太陽”發光發熱,紅日當頭,滋生出源源不斷的能量,就可以從一點通諸經,振奮一身之陽氣,提高人體免疫力!

大椎穴傳統中醫稱它為“諸陽之會”,是人體的“陽中之陽”,並且還地處人體戰略要地,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大椎穴不通,將會堵塞7條經絡!分別是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其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足三里:調和脾胃的明星穴

足三里堪稱人體穴位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不管是專家還是入門級的灸療愛好者,無不知其“大名”。足三里位於膝眼外下四橫指,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功能。且宮寒、慢性婦科炎症、卵泡發育不良,都用得上這個“明星級的穴位”。

大多數女性疾病的灸療調理,都需要艾灸足三里。因為女性的生理特點,常導致氣血虧虛、氣虛血弱的問題,而氣虛血弱是引發女性諸多婦科疾病的根源。艾灸足三里可調和脾胃,增強脾胃的“水穀運化能力”,改善女性的氣虛血弱,這就能從源頭上治療婦科疾病。



3、三陰交:女性的不老穴位

對女性來說,三陰交穴尤其重要,可以說是女人的“不老穴”。它是婦科病的“靈丹妙藥”,有人就把它稱為“女三里”。經常艾灸或按揉此穴,能幫助女性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交集的穴位,能調理月經,改善皮膚。因為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而女人只要氣血足,月經不調等問題都會消失。其實女人臉上長斑、痘、皺紋,其實都與月經不調有關。

4、中脘:胃病、胃痛必灸穴位

中脘在胃的中部,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刺激中脘穴之後,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中脘為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5、天樞:腸道的清道夫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針剌或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

除了艾灸,按摩也是天樞穴位很好刺激方法,按摩方法:將自己兩掌平放於中腹,兩中指正對於臍中,稍加用力後順時針方向揉動,令腹內有熱感為佳。經常按摩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調理便秘、治療腹脹、腸鳴、痛經、腎炎等。

6、艾灸氣海,一穴暖全身

有一句俗語叫“氣海一穴暖全身”,很形像地說明了氣海穴的作用。氣海穴位於兩腎之間,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髮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氣海穴是人體先天元氣匯集之處,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髮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具有培補元氣、回陽固脫的作用。

凡是元氣不足、元氣虛弱的人都可以通過刺激它得到改善。通過刺激此穴能夠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維持。古書氣海穴記載氣海穴為男性“牛氣之海”,也就是說它是精力的源泉。因此“氣海”充實,則百病可治,永葆強壯。

7、神闕:一個完美的穴位

神闕穴是一個完美的穴位,既能減肥養顏,又能調和百病!艾灸神闕具有補脾腎,益精氣,抗老駐顏之功,有活化細胞、潤膚駐顏、緊緻肌膚的作用。因為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功能,所以還可用於體弱多病的人強身健體、老年人的回春延年。神闕有減肥的功效,艾灸它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促進脂肪的排出,同樣的道理,如果是水腫的話,小便不利索的話,也可以艾灸它。

我們在調理女性問題的時候,時常會添上神闕穴,因為女性體質屬寒,寒氣重,喜歡往下走,故而很多女性都有宮寒、手腳冰冷的毛病,而艾灸神闕可以溫補下元,祛除寒氣。神闕置於陰脈之海的任脈上,是陰中之陽,與人體衛氣營血想對應。古時候就開始有人熨臍,灸臍,以溫中祛寒,調和營衛,療效出眾。

8、命門:生命之火出入的門

命門穴裡蘊藏的命火為全身陽氣之根,乃“生氣之原”,對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活動,有溫煦、推動的作用。故曰“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能促進人體臟腑機能,另外能推動水液代謝,司腎關之開合。

命門之火為一身陽氣之根,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之源。若久病傷腎,或年老腎虧,或房事過度等,將致腎陽虛損,命門火衰。命門火衰證的臨床表現為腎陽虛證症狀兼見精神萎靡,面色晄白或黧黑,畏寒怕冷,男子陽痿精稀清冷,女子胞宮寒冷不孕等症。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