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組動作,提升頸部跑動舒適感!


不少跑友在跑後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狀況,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頸部總是要被高領衣物遮擋或是帶上厚厚的圍巾,活動極為不便,跑下來更覺得僵硬酸痛,十分影響跑步體驗。

那麼為什麼頸部會在跑步中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呢?

錯誤的跑步姿勢。在跑步過程中,視線一直保持一個注視位置會讓頸部肌肉長期處在緊繃狀態,造成僵硬、酸痛等不良現象。

久坐或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在工作和生活中久坐或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不斷重複機械化動作都會讓頸部活動受限,僵硬酸痛。

熱身不夠充分。在跑前沒有進行充分的頸部、頭部熱身,會導致身體不能快速進入運動狀態,導致頸部僵硬酸痛。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6組頸部拉伸動作,你可以在跑前按順序完成,也可以在久坐之後作為放鬆運動。

頸部較身體其他部分更為脆弱,所以在運動時要注意節奏和力度,不要過度拉扯頸部肌肉,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咳咳咳”的季節裡,你需要這份“止咳秘笈”


眼看著夏天漸漸遠離,秋季的冷風、乾燥,很可能讓咳嗽捲土重來,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嗎?除了靠人體的自愈力,治療咳嗽,還要靠科學計策。呼吸科專家為你化解咳嗽危機。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神奇的崑崙穴,緩解各種頭頸腰腿痛


崑崙穴是治療頸肩腰腿疼的要穴,但位於人體腳踝處的崑崙穴為什麼稱之為崑崙?其背後有著怎樣的秘密,停留兩分鐘,謎底馬上揭曉!

“凡諸孔穴,名不徒設,必有深意”:孫思邈

這是孫思邈對穴位名稱的認識,一個穴位它的定位古人不會憑空定出來,就像我們給孩子起名一樣,都會含著對子女的期望,名字中每一個字都是細細斟酌而來的。

一提到崑崙穴,我們都會聯想到崑崙山。崑崙山脈在我國的西南部,南面就是世界高峰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被稱為第一神山、萬祖之山,《山海經·西山經》: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崑崙山在古時候的地位是很高的,那可是天帝在人間的都城。古人認為崑崙山是母親河——黃河的源頭,在古代神話中的地位,類似於希臘神話的奧林匹斯山。

講完了崑崙山的地理,現在回到正題來說說崑崙穴。崑崙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五行屬火,位於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小編以前一直困惑,為什麼古人偏偏把這個地方叫做崑崙穴,不把內踝尖與跟腱的連線中點凹陷中叫做崑崙穴而叫太谿穴呢?

為什麼這個地方明明是個凹陷,卻取一個高山的名字?而且此山在古人眼中還是最高山峰。下面就來談談我對此穴的認識:

從足太陽膀胱經來看

膀胱經是人體中最長的一條經脈,從頭走足,在背上還有兩條分支。“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如果把經脈比喻成河流,我會把膀胱經比作黃河,為什麼?李白的將進酒開篇就感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崑崙山正是黃河的發源地(古時的巴顏喀拉山脈也屬於崑崙)。

有人就說了,不對啊!崑崙穴在腳上啊,而且膀胱經的經脈循行是從頭走向腳,也沒從腳上開始循行啊!其實,百會穴在最早的時候也叫崑崙穴,百會又被稱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六條經脈都匯聚於此。

一條經脈的循行並不是按照單一方向,否則怎麼又能出現雙向針感呢。就像人體伴行的動脈和靜脈它的流向是相反相對的,動脈血液從上流到下,相伴靜脈就要從下流到上。經絡的經氣也是這樣,可以雙向流通,所以膀胱經的循行也不是單單從頭走向足,也有經氣從足走向頭。

所以從膀胱經氣從腳向上的方向來看,崑崙穴處的經氣已經呈流動不居之態,蓄積能量沖向巔頂。

從穴位位置來看

本穴位於足外踝附近,觀遍全身,足外踝較其他踝突最高。前面說到,古人眼界未寬,認為崑崙山是最高山峰,所以也將此處叫做崑崙穴。腳上的崑崙與頭上的崑崙(百會)是相互呼應的。

從穴位功效來看

崑崙穴尤善治太陽頭痛。傷寒論第一條條文就講“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就好比把天空中的太陽遮住,天空昏蒙,寒氣襲來。你看崑崙山非常高,離著穹頂、太陽最近,如果從崑崙山上把遮住太陽的那層烏雲揭掉不也很容易嗎?

在治療腰痛時,我們經常取崑崙、委中,只是因為崑崙穴在膀胱經嗎?我們經常說“不通則痛”,不通的地方就像河流堵塞不暢,我從崑崙這個“黃河之水”發源地多調一些水,往前沖一沖不就通了嘛!

現代醫學新用法

現代常用於治療運動系統疾病,如膝關節炎,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踝關節扭傷,下肢癱瘓;神經系統疾病,如坐骨神經痛,神經性頭痛;其他,如內耳性眩暈,高血壓,甲狀腺腫大,腳氣,佝僂病,胎盤滯留,痔瘡出血。

操作方法

被施術者俯臥位,施術者用拇指指腹點揉崑崙穴。點揉的力度要均勻、柔和、滲透,使力量深達深層局部組織,以有酸痛感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兩側崑崙穴交替點揉。

怎麼揉這個穴位呢?大拇指的指甲要剪短,摳進去,撥動裡邊那根筋,效果才會好。崑崙穴能及時地解決好多問題。比如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腰痛,另外,這個穴位對高血壓也很有效。不過要想降血壓,還要用拔罐的方法,而且要先把氣血引下來在拔罐才會有好的效果。

一般我們身上某個部位疼痛或者酸痛不舒服的時候,我們總是本能的去敲打這些地方,多數時候是可以緩解一點,但不能徹底消除。拔罐、推拿自己又不好操作。所以說不管疼痛的部位是不是在頭上、背部、腿上,只要在膀胱經的這條路上,就去按摩崑崙穴。但是一定要注意一點,哪一側疼痛,就按摩哪一側,不要按錯哦。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腰疼、頭疼、腿疼,就要按摩腳上的這個穴位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每一條經絡,都是一個整體,經絡上的穴位也是各有分工,就像一條生產線一樣,分工合作,才能維持運轉。

所以說,崑崙穴是負責膀胱經的暢通,如果這條經絡堵塞了,就會出現不舒服,疼痛之類的。那麼按摩這個穴位也最有效,一般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減輕,多按摩幾次就會消失。但是按摩也要有個度,不要一直按,一個穴位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過猶不及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秋季易上火,手腳上的“清火穴”要牢記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從中醫理論解釋,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乾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1、眼屎多,點按關衝穴

許多老年人睡醒後眼角會有眼屎出現,嚴重時,眼屎甚至會把眼皮粘住,這是體內熱毒上沖所致。還可能出現血壓增高,甚者結膜炎等症狀。

點按位於無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側的去火點關衝穴,有瀉熱開竅、清利頭目的功效。力度以能感到明顯酸麻脹為宜,並堅持30秒至1分鐘,然後再按壓另一隻手的關衝穴,每日2~3次。

2、燥熱心煩,點按少衝穴

少衝穴,屬手少陰心經。在小指內側(橈側)指甲角外約一分處。不少人在暑期會有心中煩熱、口舌生瘡、尿黃等症出現。中醫認為,這是心火上炎所致,可通過點按少衝穴去火點緩解。用大拇指用力按壓此處,以有酸麻脹的感覺為宜,持續1分鐘,兩手交替進行,每日2次,可行氣活血、清熱醒神。

3、尿黃澀痛,點按至陰穴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4、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於它屬於足厥陰肝經,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衝穴上,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具體的做法是,在按摩太衝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5、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穴可以說是熱症、上火的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可以多按內庭穴。

內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6、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平常說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並且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乾,或者臉上的青春痘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來消消火。

由於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7、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8、湧泉穴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別亂補!不同信號,告訴你缺啥營養素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五勞調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醫認為,很多疾病的產生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於長時間的“不注意”而引起的。《黃帝內經》所提到的“五勞所傷”中: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不要以為睡懶覺是一種享受哦,“久臥”也會岀病的!真正是過度過逸均可致病!

五勞,即五種過度勞累的致病因素對五臟(肝、心、脾、肺、腎)和五體(肢體的筋、脈、肉、皮、骨)產生的影響:

久視,則傷害心所主管的人體的血脈。久臥,則傷害肺所主管的人體的正氣。久坐,則傷害脾所主管的人體的肌肉。久立,則傷害腎所主管的人體的骨骼。久行,則傷害肝所主管的人體的筋脈。

古人常說,“積勞成疾”,“五勞最易傷身”。所謂五勞,乃是人們平日里最為常見的五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它們會對人體的五臟帶來傷害,從而發生勞損性疾病。

1


久視傷血,閉目能養血

所謂目受血則能視,長時間地使用眼睛,看書、寫字、看屏幕等,不僅會使雙眼感到疲勞、視力下降,還常常導致人體內血的損耗,以至出現頭暈、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狀。

據古人的觀察,長此以往地耗用心血,容易發生“心勞”的危險,易忘事,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感覺不到生活中的快樂,大便還易黏膩,嘴唇和舌頭容易長瘡,久久不能恢復;漸漸心勞波及到了腎,腎水乾枯而不能滋養人的耳朵,耳朵則出現了耳鳴、不能遠聽的狀況,直至頭髮乾枯。

預防與調養:

久視傷目傷血的預防,關鍵是不可“久視”,不能過度使用目力。介紹一些預防與調養的方法:

運睛遠眺:

運睛指眼珠運轉,可增強眼珠的營養和靈敏性,緩解眼疲勞,糾正近視和遠視。

做法:

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遠眺指眺望遠方,可調節眼球功能,避免眼球變形而導致視力減退。

閉目能養血。一旦用眼傷到了心血,出現了視物模糊、眼睛乾澀等情況,此時宜稍稍閉上眼睛大約5分鐘的時間,給身體裡氣血的重新化生一點時間,以重新灌溉疲勞​​的眼睛。平時宜吃一些調養心血的食物,如大棗、桂圓、蓮子、枸杞、桑椹、黑木耳等。

2


久臥傷氣,稍臥能養氣

老是躺著不運動,氣脈容易運行不暢,肺氣受傷,易出現精神不振、身倦無力等症狀,還容易感冒,或染上其他疾病。長期耗傷肺氣,則有“肺勞”的危險,變得如同林黛玉一般,身體逐漸消瘦,面無血色,而出現咳嗽、胸悶、背痛,甚至咳血等症狀。

預防和調養:

睡出來的疾病,同樣可以睡回來,正確的睡眠時間和方法十分重要。

子午覺:

子時,即晚上23:00~凌晨1:00,是一天當中自然界陰氣最盛的時候,如果此時順應天時好好睡覺,則可以補養體內陰氣。建議晚上23點之前睡覺休息。午時,即上午11:00~下午13:00,是一天當中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如果此時順應天時午休大約20分鐘,則可以補養體內陽氣。

順應四時:

春夏宜晚臥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天則早臥晚起。

3


久坐傷肉,散步活血通絡

所謂脾主肌肉,傷肉即是傷脾。久坐,則脾胃的消化、運轉氣血的能力下降,這樣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懶得說話!他們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總覺得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他們還常常吃飯沒胃口,容易拉肚子。長期這樣下去,則易出現“脾勞”的症狀,手腳發涼,骨節酸痛,嘔吐腹瀉等。

預防和調養:

食療,補充脾胃動力:如在湯菜中加一些山藥、薏米、黨參、砂仁、茯苓等輔助性食材,飲食宜清淡,以助脾胃的消化與吸收。

散步,以疏散氣血:坐著工作的時候,或者坐得久了,需每隔50分鐘,於室內或走廊緩步走5~10分鐘,使筋骨活動,絡脈通暢。

飯後同樣宜行走15~30分鐘,走時宜閒散而緩慢,這樣氣血易輸送到脾,且可幫助腸胃緩慢蠕動與散熱,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每天行走一萬步,可以達到每天所需的運動量,有利於氣血的通暢。

注意:

凡行走的時候,最好少與人說話;一旦說話,一定要停下腳步,否則易讓人氣散於外。

經絡鍛煉法:

久坐腰背酸痛者,適用本法。方法如下:

起身離開座椅,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做腰部前屈,側彎後仰,各20次。

兩手按壓腰背部第二、第四腰椎棘突左右處的腎俞穴和腰眼穴,各20次。

用兩手掌擦腰骶部至皮膚微發熱。兩手握空心拳,敲擊腰背部,從上至下20次。做俯臥背伸和仰臥架橋每日兩次,每次各10個。

仰臥架橋,取仰臥,以兩手叉腰作支撐點,兩腿屈膝成90度,腳掌放在床上,以頭後枕部及兩肘支持上半身,兩腳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橋形,挺起軀幹,當挺起軀乾架橋時,膝部稍向兩邊分開。

4


久立傷骨,注意站立姿勢

當人老是站著的時候,容易傷到腰、腿、脛這些人體承重部位的骨頭,從而耗散人體的腎精,甚至出現腎勞的症狀,如:腰酸腰痛,特別是早晨起來的時候,很難從床上坐起身來;陰部因潮濕而發癢;小便發黃,甚至出現尿血的症狀;男人陰莖內部出現疼痛感,前列腺易肥大,女人腿腳和腹部一旦受寒,小腹容易出現墜脹而疼痛的感覺。一旦出現了上述症狀,平日里一定要多加註意,站立要與坐、走等輪流交替進行,並鍛煉筋骨肌肉,以強健身體。

預防與調養:

久立工作者可採取手搭在牆上,一腳彎曲後向前踢伸,反復多次,另一隻腳可如法輪換進行。手搭在牆上,兩腳交替做前後大幅度擺動動作。

手扶櫃檯或桌沿,身體呈蹲姿並儘可能下蹲,做下蹲動作。一腳放桌上,身體向前彎曲,努力使身體與大腿緊貼,做壓腿運動。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上半身向下彎曲,在保持兩腳繃直的狀態下,手指努力觸及地面,做身體前屈動作。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平舉帶動腰部向左右轉動。

腎勞的人,平時宜服五加皮湯、來蘇湯等,宜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5


久行傷筋,走走宜停停

“久行傷筋”,這個好理解,人在行走的時候,筋是發力、伸縮的關鍵點,而在五臟之中,肝主筋,筋的運動消耗的是肝的精氣,所以一旦行走太過,則不僅傷筋、還易傷肝氣。

預防與調養:

平時鍛煉或訓練時都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運動之前,做好熱身運動、準備活動,注意放鬆全身,調勻呼吸。

行走宜適度。當人在適當行走或散步的時候,可以使全身肌肉關節放鬆,有利於人體的氣血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走時一旦有筋酸的感覺,則說明肝的精氣已經供不應求了,此時宜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或從上到下,拍打放鬆大腿和小腿的肌肉,促進局部的氣血循環。

注意:

養肝調肝宜在平時進行。一旦肝的力量使用過度,出現了面黑眼乾、口苦、精神不能內守、指甲乾枯、眼睛變盲等“肝勞”的症狀,那麼治療調理起來就非常困難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常按,胃病就有緩解,飲食不規律者看看!


胃病是一種俗稱,中醫根據不同的症狀命名為嘔吐、反胃、吐酸、胃痛、痞滿等病症,包含西醫的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下垂等。人們患上胃病後,通常會選擇吃藥,其實除了吃藥,用穴位按摩也能緩解胃部不適。具體方法如下:

消化不良——大陵穴

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對應著脾胃,是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它在手掌根,腕橫紋的中點上。

消化不良——四縫穴

四縫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後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就可以找四縫解決,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胃脹氣——足三里

在膝蓋下外側,約四橫指(約3寸)的小腿脛骨外側有一凹溝處,這是強壯穴,力度按大一點,酸麻的經絡傳感可到腳背。按摩本穴可輔助治療一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

胃脹氣——內關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約三橫指(約2寸)的距離處,在中間二骨兩筋之間。胃脹或者有吃東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覺,按一按此穴,氣機調暢就通了。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午時養生:因天之序,合道而行


午時,即中午11-13點。心法藥方:吃點兒午飯、睡一會覺、煉煉午時功。

這個時辰非常重要,是陰陽相交的時辰。《說文解字注》中說:“ 午者,陰陽交……陰氣從下上,與陽氣相忤逆。 ”這說的就是中醫的道理了。中國文字很有意思,一個字裡就包含我們的先輩對宇宙、自然、人體的感悟,英語的noon雖然也表示“午”,卻全然沒有這個意義。

午時,人體的老闆是我們的“心”!在這個時辰裡,人體真氣注於手少陰心經。這條經脈隨我們的呼氣由胸走手,它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流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再從心系上肺,從腋下出,後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最後循小指端出。

我們的“心”在五臟中的地位最尊貴。《孟子·告子上》說:“ 心之官則思。 ”,認為“心”是我們所有思維活動的“官”,而《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則更乾脆: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直接把“心”當“君主”來看。

君主就是皇帝,人體之內,它的權力範圍最大。這位皇上最喜歡在午時行使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古代的皇帝處決亂臣,總喜歡讓人把犯人拉出“午門”去問斬,而且斬首喜歡選在“午時三刻”,原因就是因為“午”含“忤逆”之意,對付忤逆皇上的人,自然必須在午時“被解決”。因此我們就要學乖點兒,在午時千萬別激怒皇上,那怎麼辦?

洗洗睡唄!午時要韜光養晦,不與“心”正面衝突,不要去勞“心”,讓這位皇上按照它的意願去辦事,你睡你的,它忙它的!

心不但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而且主宰著形體官竅、五臟六腑的所有生理活動,當我們入睡或入靜的時候,它就能更好的發揮它“君主”之威德。中醫講“心藏神”,在你高度入靜或入睡時,心神便能最大程度的完成它的主宰和協調功能,人體的各部分功能才容易被協調一致並相互合作,從而使人體這個小宇宙風調雨順,使我們全身安泰。所以午睡,哪怕是只有一小會,也能夠讓人身心安泰。現在時不時可以看到一些調查報告說午睡使人健康長壽,道理就在這裡。打共產黨工的,多半還有午睡的時間,在外企、私企工作的白領們就沒那麼好的福報了。

醫家秘傳有兩個簡單方法,可以說是午睡的“山寨版”。

要求:1)你閉目養神九分鐘的話,你的老闆不炒你魷魚。2)你這九分鐘內不會被別人打擾。

做法:1)搓熱雙手,用空心掌“罩”住雙眼,心裡啥也不想(我知道這超級難),三分鐘。


2)再搓熱雙手後,十指交叉,抱著玉枕穴,含胸拔背坐直了,如此閉目養神三分鐘。玉枕穴大家可以找個穴位圖看看在哪裡,如果實在找不到,就糊糊塗塗抱著後腦勺好了。

3)再重複第一個做法,搓熱手摀眼睛三分鐘。

這九分鐘做下來,看看你是否神清氣爽!如果真的睡著了,被老闆炒魷魚可別說是我教的:)

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山寨版午睡方法!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好的東西曆來都是“簡單”的。大家好好珍惜這個方法,它的道理很深呢。古人說“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午時對應著“子時”的“一陽之生”,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是相應的,這個簡單的方法,事實上暗含著古傳中醫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週期現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思維方法。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何知道三分鐘到了?做多了或做少了是否有問題?做不夠九分鐘怎麼辦?都不要緊!糊塗醫治糊塗病,說的就是一種“大事清楚,小事糊塗”的思維方法,不要去斤斤計較。這個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你放鬆入靜那麼一會兒,讓您的心神履行天子的權力。

天子雖然高高在上,但是他還受制於“天”,天子天子,說的就是皇帝的老爹就是天嘛。也就是說,“心”雖然在人體內的地位最尊貴,但還有人管著他呢!誰呢?

天——我們的先天元氣——受之於父母的與生俱來的真氣!

人體的元氣藏之於腎。——很多中醫都知道這一點,可是很少人知道古傳中醫所說的“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腎大大不同,比如,人體元氣藏身之處,便不完全是在西醫概念裡的“腎”的位置,準確地說,是在下丹田。這個以後再另文專述。午時睡覺,有利於使心神相交,子時睡覺也如此!所以歷代養生家都講究煉子時功和午時功。心臟的病,根源必定在腎,所以好的中醫治心髒病,都懂得從腎治起。“腎為先天之本”,它凝聚收藏,心則主疏通流布。

順便提一下,我在前面的文章《糊塗醫治糊塗腫瘤》提到過,腫瘤、結石、包塊等的成因,就是“氣”在人體上凝聚的結果。大家留意到沒有?很少聽說過有人心長腫瘤的,對不對?為什麼呢?就因為心主疏通流布,它無時無刻不在“動”,就算有病,病氣也不會凝聚成塊。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據說“失傳”了的《黃帝內經》第七卷,是否有這類高明的方法,來讓別的髒腑也“動”起來,從而使人們獲得長生久視呢?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按摩“五心”養神健體


醫認為,人體的精氣神是人體活動的根本,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基礎,氣是動力,神是統帥,思想意識及一切生命活動都由神來指揮。《素問》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步入老年,要診惜“三寶”,更要激發神的功能。為此,可對身體中心穴位——即“五心”,經常按摩,達到養神健體的目的。

頂心:

即頭頂中心的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用中指按摩揉壓2~3分鐘。可醒腦提神,振奮精神。

胸心: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可用拳輕扣2~3分鐘,也可用手指併攏往下捋120次。可順氣消怒,穩定心神。

臍心:

神闕穴,位於肚臍。可用手掌順時針按揉60圈,再逆時針按揉60圈。此穴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也是藥療的常用穴位。可溫經通絡,散結通神。

手心:

即手心的勞宮穴,位於握拳屈指中指尖處。用拇指按摩揉壓2~3分鐘。可清心固神,養心解慮。

腳心:

即腳心的湧泉穴,位於足底前1/3處。用同側手握住足踝部, 再用對側手掌在該穴上下按摩2~3分鐘, 也可用拇指在該穴按揉2~3分鐘。可激發腎精,滋養心神。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常做“三提”精力旺:提肩提肛提腳尖!


到了秋冬季,人們愛在室內待著,特別容易犯困,常做3個動作能幫大家提升精氣神,讓人神采奕奕。

1、提肩

經常用電腦容易出現脖子僵硬、雙肩沉重的感覺,不妨試試提肩。首先要抬頭挺胸、雙手自然下垂,然後兩肩同時盡量向上聳起(注意不要縮頸),讓頸肩有酸脹感時停1秒鐘,再將兩肩用力下沉。一提一沉為1次,7次為一組。每天早晚各做3~5組。提肩運動能牽引胸部、肩部,達到緩解頸椎疲勞的作用。



2、提肛

中醫把這個動作稱為“撮谷道”,肛門處於人體經絡的督脈處,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經常進行提肛運動,不但可以使中氣升提、臟腑強壯,還有助於肛腸保健。現代醫學認為,提肛運動可以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加速靜脈血回流,有助預防痔瘡和便秘。具體方法是吸氣時收縮肛門,呼氣時緩慢放鬆肛門,一提一鬆即為1次提肛運動。每次最好能持續5~10分鐘,每天堅持做每2~3遍。

3、提腳跟

很多人在冬季容易手腳冰涼,這是由於氣血不暢,提腳後跟的同時也需要踮起腳尖,有利於通暢足三陰經。這組經絡分佈在大腿內側,分別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肝腎脾都主升,均有激發中氣的作用,從而達到補腎固本的效果,有助於人們在冬季抵禦嚴寒。提腳跟非常簡便,大家等公交車、看電視時都可以做。具體做法是雙腳對齊併攏,身體保持豎直,然後慢慢提高腳跟至無法再提高的程度,保持幾秒鐘後再慢慢放下腳跟,動作要舒展。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