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止痛穴,竟然在你的耳朵上?!


我們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雖然不復記憶,想像一個七八斤的嬰兒被擠壓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於是,最初肉體的痛苦引起出生嬰兒劇烈的啼哭,疼痛與生俱來,甚至比死亡更可怕。

你痛過嗎?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往往伴隨在各科疾病當中。疼痛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病理和心理反應過程。所謂痛症, 即臨床以疼痛為主訴,治療以消除疼痛為主要目的一類疾病,如果經過治療,疼痛的消失一般預示著絕大多數疾病的緩解或康復。

吃了冷飲會肚子疼、受了風寒會頭疼、女生們月經不調會發生痛經……數一數,印像中從小到大你都經歷過哪些疼痛呢?



眼見為實

週末的下午,在國子監正安學院耳穴療法的公開課上,美麗優雅的主持人邀請現場體驗了耳穴貼壓的同學跟大家分享。

只見主持人手裡拿著一張調查表,讀到“第一位王宇同學,耳穴貼壓時間下午1點55 分,頸椎痛和腰痛都達到了疼痛等級的7級; 經過耳穴貼壓治療,到2點05分疼痛等級直線下降到1級。下面有請王宇同學上台分享。”

應聲一位30歲左右的男士從教室最後一排站起身走上講台,只見他瘦瘦高高的,佩戴著眼鏡,臉上洋溢著笑容。

他接過話筒之後說,“我是一名計算機工作者,由於常年伏案工作,頸椎和腰椎經常疼,加上前兩天吹空調著涼,今天疼得更厲害了。下午來到教室時腰疼得受不了,頸椎不敢轉。助教老師給我貼了耳穴之後,我自己按壓,發現耳朵很疼,不知不覺頸椎和腰椎疼都得到了緩解,經過10分鐘以​​後幾乎不疼了,大家看我現在脖子也可以轉了。

他說著高興地左右前後轉動了兩下頸椎,很靈活和輕鬆,大家被他的快樂所感染,一片笑聲和熱烈的掌聲響起來。

現場的同學都感嘆著,都說眼見為實,但助教老師就像變魔術一樣,在自己眼皮底下上演了耳穴止痛的大戲。疼痛去哪裡了呢?究竟為什麼小小的耳朵能夠分分鐘止痛呢? 哪些疼痛可以使用耳穴來治療呢?

耳穴如何止痛?

謎底揭開

中醫:祖國醫學認為,各種疾病致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外邪侵襲機體,氣血兩虛,或情誌所傷,經脈閉塞,氣滯血瘀等。由於耳廓與人體經絡、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又耳穴穴位表淺,靈敏度遠遠高於體穴,刺激耳穴可達到調和氣血、平衡臟腑、扶正祛邪的整體作用,從而達到快速止痛的目的。

國內醫學典藉裡研究耳穴是從防病保健、診斷開始的,而國外醫家則在此基礎上,直接從作用機理的研究入手,其中對痛症的治療及其鎮痛效應的探討一直佔據著主要的地位。

西醫: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現代研究表明,耳穴貼壓可刺激機體釋放內啡肽、腦啡肽等止痛物質;也有人通過相關基礎研究發現,耳穴綜合療法或通過降低患者血漿P物質達到鎮痛作用的(注:P物質是廣泛分佈於細神經纖維內的一種神經肽。在中樞端末梢釋放的P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

另外,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可以推論:來自內臟的(或軀體的)神經衝動,與來自其相應耳穴的衝動,投射於中樞同一的或臨近的神經元。針刺或耳壓(機械的物理的刺激)這些耳穴,病人常感劇痛,產生強烈的興奮性,阻滯了原來的病理性傳入衝動,打斷了病理衝動的惡性循環,而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調節,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痛閾達到鎮靜、止痛的效果,從而使病痛減輕或消失。

我的痛能用耳穴解決嗎?

耳穴的止痛效應可以應用在哪些疾病之中呢?分析前人有關文獻報導,耳穴理論上可治療各種疼痛,包括急性扭傷痛、臟腑痛、四肢關節痛、辦公室一族的肩頸後背的疼痛、痛經、頭痛、落枕、外科麻醉止痛等,甚至現代學者使用耳穴還實現了無痛拔牙和無痛分娩……

有學者運用針刺耳穴的方法治療急性扭、挫傷,收到滿意的止痛效果,在253例病例中,有效率達90%以上,多數病例患部疼痛在針刺耳穴1– 3次後消失;另有學者證實耳穴貼壓可有效緩解骨轉移癌痛,減少阿片止痛藥劑量,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由此,耳穴的止痛效果,已經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肯定和推崇。

耳朵離眼睛最近,見不得人受苦,於是走中道,不偏不倚,貼心地幾乎涵蓋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疼痛。

人被稱為萬物之靈,常想小小的耳朵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獨一無二的饋贈啊。

耳穴止痛該如何取穴?

耳穴當中有三個止痛要穴,分別為神門、皮質下和交感。

這三個穴位當中,神門為鎮靜止痛最古老的穴位;皮質下具有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及抑製作用;交感用於調節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各種疾病,其對內臟有較強的鎮痛和解痙作用,如痛經、胃痙攣、膽道疾患、輸尿管疾患引起的腹痛等。故三穴為止痛基礎穴,臨床中對痛症治療作用確切。



找到穴位之後,因為很多人怕針,耳朵的穴位可以不用扎針,而使用穴位貼壓的方法替代,這一方法簡便安全,普通人就可以在家裡操作。

耳朵上的穴位很小,我們可以使用牙籤鈍的一頭點按穴位,每次間隔1-2秒,一壓一鬆,持續按壓20下左右;或用小米粒、中藥萊菔子或王不留行子加膠布貼敷,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按壓,使之對穴位產生良性刺激,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某些疾病包括痛症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董老師有話說

雖然耳穴對痛症療效顯著,但都希望你的一生中沒有任何痛楚,不管是疾病帶來的肉體的傷痛,還是生活裡求不得、愛別離、放不下的傷痛,都希望痛苦能夠跟你絕緣,繞著你走,遠離你。

人生是一場修行,啥時候丟了錢不心疼,分了手不痛心,對生活裡的無常能夠淡然處之,修行就到一定境界了。相信人體有強大的自愈能力,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明天的太陽依舊會升起。

你經歷過那些刻骨銘心的痛,又是怎麼療癒的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說不定你的經驗能夠幫助正在尋求解脫的痛者,也歡迎把文章轉發給自己關心的人。分享的快樂勝過在海邊玩耍哦~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

人活一口氣,元氣不足就變虛,老中醫教你三個穴位補元氣


“人活一口氣”,相信每個人都對這句俗語耳熟能詳,武俠功夫片裡說人的傷勢很重,也往往說“元氣大傷”。那麼什麼是氣呢?萬一“元氣大傷”自己能不能妙手回春呢?

元氣不足就變虛

中醫一般把氣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於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穀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臟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於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

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後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於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以下是元氣不足的七個表現:

1、手腳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宮、卵巢、乳房易生囊腫、肌瘤、腫瘤。

3、易脫髮。

4、尿急尿頻,進入40歲以後,嚴重的會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靜脈曲張、腿腫、腳腫,或風濕、腰痛、骨質增生、耳鳴耳聾等。

6、出現精神恐懼、睡眠不安,凌晨腹瀉等。

7、過早進入更年期。

三大穴位保養元氣

怎麼樣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靈。

1、氣海

功效: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經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

灸氣海

位置:氣海是任脈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臍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餘四指併攏,從肚臍處向下量,四指併攏的寬度為3寸,一半就是1.5寸。

手法:氣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強壯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壯,或者用艾條灸20~30分鐘。經常灸一灸氣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2、膻中

功效:有上氣海之稱,主要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氣海,一上一下,既能補元氣,又能調肺氣,氣機調順了,人體就不會產生淤滯,身體自然安然無恙。

膻中穴

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

手法:可以經常按摩膻中進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條灸20~30分鐘。人們悲傷的時候往往搥胸頓足,搥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這也很有科學道理:搥胸其實就是對膻中進行按摩,從而使肺氣順暢,排解了抑鬱。同時,搥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調節作用。

3、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上文說過,水穀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怎麼找呢?我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正坐著的時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們從外膝眼往直下取4橫指的距離,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後再往脛骨前緣量1橫指(中指)。第二個方法: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條灸20~30分鐘,可以經常灸它。

現在你可以看出用氣海、膻中、足三里大補元氣的奧妙了吧?用氣海補元氣,用膻中調肺氣,用足三里補脾胃之氣,這樣先天之氣、水穀之氣、清氣三氣同補,生命的原動力強了,身體想不好都難。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用氣海、膻中、足三里補元氣的這個方法,可以作為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另外,便秘、排尿困難、經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文章來源:KGH健康私塾

捏心經,預防和改善心髒病!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少陰心經上有9個穴位,均為雙穴,左右各一,共18個。起於腋窩正中的極泉穴,經過上臂內側後緣、肘部、前臂內側,止於小指橈側端的少衝穴。

心經上的容易堵塞的位置比較特殊,不是一個穴位點,而是循經走行的一段路線,分別是上臂內側、少海穴、腕部四穴。

01


上臂內側:蝴蝶袖

▼ 像下圖這樣捏揉

(先確定心經的巡行路線)

(用拇指和食指從腋下開始向肘關節方向一下一下捏揉)

年過40歲,在上臂下方開始出現懸垂肌肉,如何判斷肌肉有沒有垂下來呢?請舉起手臂做敬禮的姿勢,一定有人在上臂部分有鬆弛的肌肉。從腋下開始,始向肘關節方向三拇指和食指―下―下地捏揉這一條“脫離組織”的肌肉,會有捏棉絮的感覺,手指一搓還有疙疙瘩瘩的脂肪顆粒,稍一用力則疼痛難忍。這就是“蝴蝶袖”。

蝴蝶是美麗的化身,但人體出現了”蝴蝶袖“可就不是美麗的標誌,相反它是心臟供血不足的表現,即使現代醫學的診斷報告一切正常。產生的原因是心經堵塞,使局部肌肉失去營養,垃圾代謝不出去,堆積在此就形成了這些沒用的脂肪,然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影響氣血的運行。

每天堅持捏揉10分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慢慢地鬆弛的肌肉會變結實,心臟供血就會舒暢,胸悶氣短的現象自然會消失。自我捏揉時,用拇指、食指的指肚從腋下開始充分捏住一個地方捻揉3下,再向下同樣操作直到肘關節,開始幾下或者前3天可能特別疼,慢慢地可以忍受,肌肉開始變實,有彈性。

清除“蝴蝶袖”,是預防心臟疾患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希望讀者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要重視,這個外象的存在已經提醒我們心臟有隱患,清除“蝴蝶袖”對預防心髒病急性發作意義重大。

02


少海穴

心經上的少海穴也容易堵塞,正常情況下用拇指按揉此穴會有微微的酸麻痛感,很舒服的一種感覺。如果此處按起來沒感覺:即使上臂還沒有出現懸垂肌肉,也已說明有心臟供血不足的隱患了,這種情況下大家就要及時疏理少海穴的部位了。

03


腕部四穴

既護心又安神的腕部四穴:靈道、通裡、陰郄、神門。

心臟功能正常時,按這四個穴位只有微酸的感覺;如果心臟有隱患或問題時,此處會有酸痛的感覺。“蝴蝶袖”嚴重時,可能感覺不明顯,這是因為氣堵在上面的緣故。

心經腕部這個地方很特別,總長1.5寸的距離,從上靈道、通裡、陰郄、神門四個穴位,心經—共有9個穴位,在人體其他經絡上還沒有這樣短的距離就分佈了4個穴位。這四個穴位的名字也告訴我們,這是養心安神、保護心臟的要穴。此處按揉穴位的名字長期堅持必有益處。

—本文摘自《上班族身體保養指南》—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

針對脛骨痛,6項訓練可預防!


脛骨疼痛是可以預防的。下面這6項訓練就是專門增強跑者的腳、腳踝、小腿和臀部肌肉,因為它們變強之後,脛骨疼痛就不會再侵襲跑者。每項訓練做2-3組,每組10-15次。

1


腳趾捲曲

雙腿站立,與臀部同寬,右腳踩在一條毛巾上。用右腳趾抓住毛巾進行捲曲收緊,然後再恢復原始姿勢。完成10-15次之後,再換左腳進行。

2


怪物式走路

擺好站姿,雙腳與肩同寬,在兩個大腿處放置一條阻力帶。兩隻腳向外展開,直到大腿感受到阻力。接下來做三個動作,左腳向左邁一步,右腳緊隨其後;左腳向前邁一步,右腳緊隨其後;左腳向後邁一步,右腳緊隨其後。然後再以右腳先邁,重複上述動作。

3


提踵

雙腳站在一塊木板上面,然後將右腳後半部分懸空,前腳掌接觸木板。將身體重量集中到右腿,彎曲左膝蓋,逐漸降低右腳跟,直到即將失去平衡,然後恢復原始姿勢。重複做10-15次之後,換左腳做同樣的動作。

4


單腿臀橋

平躺在地面上,雙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雙膝彎曲,腳掌完全貼著地面。將右腿伸直,保持兩個膝蓋在一條水平線上。然後收緊臀部,左大腿用力將臀部向上抬起,再恢復原始姿勢。完成10-15次之後,換另一側做同樣的動作。

5


腳尖上挑

擺好站立姿勢,雙手放在髖部,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左腿,右腿抬起並在身體前方伸直。將右腳尖向小腿方向移動,然後再恢復。重複10-15次之後,換左腳做同樣的動作。

6


腳尖走路

雙腳併攏站立,雙臂放在身體兩側。將兩個腳跟抬起,用腳尖支撐著身體。然後就使用這樣的姿勢進行走路。走10-15步之後再轉身往回走。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腳上的這3處地方,隱藏著巨量的陽氣!每天按一按,陽氣源源不斷


男性壯陽穴位1、三陰交穴的按摩方法

三陰交,顧名思義,是肝經、脾經、腎經三條陰經交會之處。三陰交穴本身屬於脾經,位於脛骨內側、腳內踝上約10cm處。針灸或按摩三陰交穴主治遺精、陽痿早洩、陰莖痛、小便不利、睾丸縮腹等,是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經常用手指按摩三陰交穴可以壯陽補腎,增強男人性功能。

陰交穴的按摩方法:坐立,豎起右腿,用右手拇指按摩右腿的三陰交穴,逐漸加壓,按摩7秒之後慢慢減壓放開。反复15次之後換左手拇指按摩左腿的三陰交穴。

男性壯陽穴位2、太谿穴的按摩方法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於它,所以腎是人體元氣之源。太谿穴是腎經的原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所以古人稱太谿穴為“回陽九穴之一”,以為太谿穴具有極高的回陽救逆之功。古代很多醫家面對垂危的病人,多用太谿穴穴“補腎氣、斷生死”,假如在太谿穴位上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假如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太谿穴的按摩方法:刺激太谿穴具有明顯壯陽及提高腎功能的作用,所以男性朋友可以經常按揉太谿穴,每次按摩太谿穴5分鐘左右便可,不必拘泥於方法。當然在腎經的流注時間,即下午17~19點時推拿按摩太谿穴的效果更好,按揉太谿穴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推拿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男性壯陽穴位3、湧泉穴的按摩方法

湧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黃帝內經》上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如同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澆灌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男性壯陽,健康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於推拿湧泉穴的好處,有歌訣雲:“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氣精神,訶護三寶物;識得其中趣,壽星隨手摘。”可見,經常推拿按摩湧泉穴,可以使男人腎精充足壯陽補腎、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大、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湧泉穴的按摩方法: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洗腳,以及用手指按壓湧泉穴,或放一條小圓木棍,赤腳踏上反复滾動等,都可刺激湧泉穴,有助於男人壯陽補腎,提高男性性功能。

文章來源:健康養生醫師

10個動作每天練5分鐘,1個月後身體將更陽光健康!


以下10個瑜伽動作,有很多好處,堅持練習,你的身體將更加陽光而健康。

1

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且肌肉得以放鬆,降低疲憊感。

2

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身體各部分得到充足供氧,從而增強各器官的功能。

3

能使身體發熱,促進體內的排泄功能,減少乳酸積累,使人體不易憔悴。

4

督促老年人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強健體格、形態優美。如擴胸運動不僅可鍛煉胸部、背部和肩胛部肌肉,還對矯正姿勢(老年駝背、窄胸等)有好處。

第一種下犬式

1. 嬰兒式(見第十種)進入,吸氣時抬頭,腳趾回勾。

2. 呼氣,將臀部向上推送, 並伸直雙腿。

3. 眼睛看向大中間,雙肩放鬆,雙手五指分開、虎口下壓地面,均勻呼吸。

4. 背部延展,腳跟均勻地向下貼地。肋骨內收,坐骨朝向天花板。

5. 保持動作均勻呼吸30秒。

第二種眼鏡蛇式

1. 俯臥進入。

2. 雙手掌放於胸部兩側,上臂夾向身體。

3. 吸氣時收腹,胸部向上抬高。

4. 雙臂自然伸直,眼睛看向鼻尖。

5. 保持呼吸30秒。

6. 感受腹部肌肉的拉伸。

7. 呼氣時屈肘,身體慢慢向下,回到俯臥位。

第三種蝴蝶式

1. 坐位,兩腳心相對,上身直立。

2. 雙手十指交叉放於腳趾前方,盡可能地讓腳跟向會陰部內收。

3. 將身體盡可能地向上立起來,然後將雙手手掌放於雙側膝蓋上。隨勻速呼吸慢慢地壓動雙側膝蓋。保持動作30秒。

第四種戰士一式

1. 直立,右腿向前邁一大步,腳尖微內扣,轉動左髖部向前。

2. 吸氣,雙臂向上延伸,上臂到耳朵兩側,掌心相對。

3. 抬頭眼睛看向上方,保持均勻呼吸15秒。

4. 前膝對準腳踝,指向正前方。後腳外側和前腳內側均勻向下踩地,髖部平行。

5. 背部向上延展,尾椎內收。感受腋窩的伸展。

6. 重複左側保持15秒。

第五種半青蛙式

1. 俯臥,雙手放於胸部兩側,掌心推地,身體向上抬高。

2. 左前臂到胸部正下方,掌心貼地。

3. 吸氣時彎曲右膝,右手抓住右腳。

4. 呼氣時拉動右腳向下到右臀旁,右側肘關節朝上。

5. 眼睛看向前方。

6. 保持深長呼吸大約15秒,每次呼氣時拉動右腳背向下沉。

7. 肩膀放鬆。

8. 呼氣時鬆開右腳,姿勢還原。做另一側。

第六種弓式

1. 俯臥進入。

2. 吸氣時屈雙膝,用雙手抓兩腳踝,雙膝與髖部同寬;呼氣時收腹,胸腔和雙腿同時向上抬高。

3. 眼睛看向鼻尖。

4. 保持順暢呼吸15秒,手與腳保持對抗, 雙腳慢慢向上超過頭部。

5. 臀部放鬆,避免擠壓腰椎。

6. 感受肩部和腹前側的拉伸。

7. 吸氣,慢慢鬆開雙手,回到俯臥。呼氣放鬆,再重複做一次。

第七種仰臥扭轉

1. 仰臥屈膝。

2. 吸氣時打開手臂與肩平行,掌心朝下。

3. 呼氣時將雙膝向上並倒向左側地板。

4. 頭部倒向右側,眼睛看向右肩。

5. 保持呼吸30秒。雙肩均勻貼地,雙膝自然放鬆向下。

6. 感受腰背的放鬆。

7. 吸氣時雙膝向上回正。

第八種單腿下蹲式

1. 蹲姿。屈右膝,同時右腳腳尖向外打開,臀部向下,左腿伸直。

2. 雙手在胸前合十,右側肘部抵住右膝內側。

3. 眼睛看向前方。

4. 保持穩定呼吸,雙肩向下放鬆,胸部向上打開。

5. 左大腿內側肌肉上提,左腳外側壓實地面。

6. 感受大腿內側的伸展。

7. 吸氣時伸直左腳向內收回,回到蹲姿,指尖點地。重複另一側,每側保持15秒。

第九種敬禮式

1. 山式站立。

2. 雙手扶髖,雙腳打開略寬於肩,腳跟向內扣。

3. 雙手在胸前合十。呼氣,臀部向下。

4. 雙肘抵住雙膝內側,打開髖部。

5. 眼睛看向前方。

6. 保持均勻呼吸30秒,背部挺直向上伸展,肘部用力向外推膝蓋內側。雙手大拇指抵住心輪,臀部自然向下沉。

7. 感受髖部的伸展。吸氣時伸直雙腿身體向上;呼氣時手扶髖,還原。

第十種嬰兒式

1. 俯臥,前臂疊放,將額頭放在前臂上。

2. 雙腿分開到一個舒適的距離,腳趾朝向身體兩側。

3. 確保手臂的距離可以讓上肋骨和胸部離開地板(下肋骨保留在地板上)。

4. 放鬆下巴和臉部肌肉,保持30秒。

如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練習

可以每次做兩三個體式

茶餘飯後隨意練來

既驅走了一天的疲勞

又換來了健康的體魄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

失眠焦慮,心神不安,三個穴位一個食療方教你養心安神!


在人體內主宰血液的運行,濡養頭面及皮膚,使面部皮膚紅潤光澤有彈性,因此《黃帝內經》中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面色明暗潤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否良好。

不論膚色深淺,健康人的面色應透出紅潤的血色。若心氣不足,心血虧損,面部供血不足,皮膚得不到滋養,面色就會蒼白無華,甚至枯槁。

有以下的這些症狀,就說明你需要養心了:

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面色蒼白、萎黃不澤、面色灰暗、唇青舌紫、雙目無光、興致索然等。

以上症狀都是心神不安的表現,也反映著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焦慮、睡眠質量差以及精神恍惚等都與人的心態有著密切的聯繫,也會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教你三個養心穴

艾灸調理:

【配穴】:神門穴、心俞穴、膻中穴

①神門穴

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它是——“人體自帶的安神丸”。

神門穴有鎮靜安神、舒緩神經的作用。俗話說,吃得好不如睡得好,養生秘訣睡眠為先。中醫認為失眠涉及多個臟腑,但與心神的安定與否直接相關。心藏神,心神安,則能眠。

神門穴是心經上的原穴,中醫中有“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的說法,這十二原就是十二原穴,心臟上的疾病自然就是神門穴來調理了。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失眠、暈車等心與神誌病證。對於心火引起的腸胃不適有很好的作用。

②心俞穴:理氣寧心。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經穴,心,心室也;俞,輸也,該穴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它是心臟之氣通向足太陽膀胱經的要害之穴,是把血排向膀胱經的必經之路。

心俞穴可以很好地調節臟腑功能,具有寧心安神、通調氣血的作用,如果患有心痛、心悸、冠心病、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盜汗等病症,皆可艾灸心俞穴進行調理。

③膻中穴:寬胸理氣,活血通絡,舒暢心胸。

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是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一向被認為是人體氣脈的總機關。如果您有胸悶、咳嗽、心悸等症狀,艾灸膻中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它還有調節情緒的作用,艾灸此穴,可以有效預防情緒波動。



對症食療方——蓮子紅棗桂圓羹

【材料】:蓮子30g,紅棗、桂圓肉各20g,冰糖適量。

【做法】:

①用溫水分別將蓮子、紅棗、桂圓清洗乾淨,蓮子去芯、紅棗去核。

②將處理好的蓮子、紅棗和桂圓一同放入湯鍋內。

③將裝有材料的湯鍋置於火上,加入適量清水,用文火燉至蓮子酥爛。

④最後放入適量冰糖,煮至完全溶化即可。

【功效】:蓮子具有養心安神、明目的功效;紅棗補氣、養血安神;桂圓開胃健脾、補體虛。此羹具有健脾補血、養心安神之功,用於心脾兩虛之神疲乏力、心悸怔仲、頭暈失眠等症有較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經絡|蹺二郎腿有了個正當的理由,足背按摩呀~


本期導讀

蹺二郎腿的時候是不是很多?這個時候手也不要閒著,掐一掐足背的穴位,痛得你精神抖擻,又可以養生,何樂而不為呢?今天我們先來掐胃經的。

胃經可真是一條大經,從頭走足,一共有45個穴位,日常疏理足陽明胃經的三個易堵塞穴位就是基本功課了。

謹記兩句話「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而,胃經出現問題,一般會出現這些情況:

胃腸病,如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

頭面五官病,頭痛、近視、牙痛、流鼻血等

神誌病如失眠、癲狂等

皮膚病

熱證

……

厲兌-井穴

厲兌這個穴位的具體位置,爭議頗多,有說第二個腳趾頭內側、第二個腳趾頭外側、第三個腳趾頭內側、第三個腳趾頭外側。中醫學教材選用的是第二個腳趾頭外側指甲根旁約0.1寸,如上圖。

厲兌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為足陽明胃經的井穴,五行屬金,有著井穴的特性:

用於急救
主治心下滿及陽虛證
主治熱病及血證
主治中風偏枯
主治臟腑病及神誌疾患
主治瘧疾
厲兌穴的主要作用是治療流鼻血、上牙痛、咽喉腫痛等實熱性五官病證,發燒等熱證,多夢、癲狂等神誌病。

「厲」,《說文》:「厲,旱石也」,桂注:「礬細於厲,昏可磨刀刃」。

「兌」通「銳」。「兌」亦為八卦之一,位在正西。

《針灸甲乙經》卷三說:「胃出厲兌,厲兌者,金也。」此穴為足陽明,陽明為闔,根於本穴取之有助陽明司闔之力,故喻之井金必厲而後兌,因名厲兌。

內庭-滎穴

這圖~

內庭穴,位於第二、三腳趾趾間縫的中點,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五行屬水,因而有著滎穴的特長:

滎主身熱,又因為五行屬水,所以可以治療很多熱證。

《黃帝內經》又說「病變於色者,取之滎」,一些病變在顏色上的疾病,也可以用滎穴。例如心主紅色,脾主黃色,腎主黑色,當臉蛋黑色比較重的時候,一般提示是腎臟不對勁,可以找滎穴來治療調理。

內庭穴的功效跟厲兌穴差不多,還可以治療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等。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為足陽明胃的「滎穴」。《甲乙經》卷三謂:「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

「內」,《說文》:「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有入、中之義,與外相對。

「庭」,《說文》:「庭,宮中也」。《通訓定聲》:今俗謂之廳。《禮記·檀弓》:「孔子哭子路於中庭」。

陷谷-輸穴

陷谷穴,第二三蹠趾關節後凹陷處。按照上圖,在厲兌穴之後往上摸,摸到兩根骨頭靠近的地方後面,就是陷谷穴,離厲兌穴的距離因人而異,有些人的腳瘦長,會長一點,有些人的腳短胖,距離可能就短一點,所以摸骨來找比較合適。

把五輸穴比喻為水流發展的經過和階段,到了輸穴開始,水流開始多了,對於一些水液輸布失常的病證,因勢利導,剛好可以起到很好的疏導作用。陷谷穴正可以治療面腫、水腫、足背腫痛等問題,還可以治療腸鳴腹痛。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為足陽明胃經的「輸穴」,五行屬木。《甲乙經》卷三謂:「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

陷谷,顧名思義,「陷」,有阱陷的意思。「谷」,指兩山間流水之道路。這個穴位在足背的第二三蹠骨結合處的凹陷中,其處凹陷,其形似谷,故名陷谷。

衝陽-原穴

衝陽穴,這個穴位可能不太好下手,它位於足背最高處,足背動脈搏動的地方,常常聽到的「趺陽脈」正是此處。大家可以好好感受下腳背脈搏的跳動,下針操作時一般要避開動脈。

既然是重要的動脈搏動處,衝陽的作用也比較特別,可以治療口眼歪斜、足痿無力,還可以治療胃痛、癲狂病。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為足陽明胃經的「原穴」。《甲乙經》卷三謂:「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找穴位的方法跟陷谷比較類似,摸著骨頭來,不然按照古書說的,不一定找得到。

「衝」,有衝要之義。

「陽」與陰相對,凸出外露皆可為陽。《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水北為陰,山南為陽」。

這個穴位在足背最高處,還是動脈搏動處,以其位高而居脈之衝要處,故名衝陽。《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衝陽絕,死不治」,就表明了衝陽不同尋常的意義。

▍特此說明一下,古籍的斷句,確實要有很紮實的古漢語基礎、博學多才,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斷句版本也可能有錯誤,因而大家在閱讀醫學古籍的時候,不妨自己多加思考,認真地理解下古人原先想表達的意思,斷句應該怎麼斷才比較合理,對於提高自己的中醫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

解溪-經穴

如上圖所見,解溪穴在腳背最高處之後的兩條筋之間,足腕關節橫紋中央,這個穴位非常好找,翹起腳趾,在最明顯的兩筋之間。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五行屬火。《甲乙經》卷三謂:「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這個就看自己的領悟啦。

解溪穴有什麼作用呢?

對於一些下肢痿痺、踝關節痛等疾病,有特別顯著的作用。另外還可治療頭痛、眩暈、癲狂等腦部病證,腹脹、便秘也是可以找解溪幫忙的。

「解」,有判解、離散之義。《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漢書·陳徐傳》:「恐天下解也」。

「溪」同谿,為山間的水流。《漢書·司馬相如傳》:「振溪通谷,寰戶溝瀆」。

此穴在足腕關節橫紋中央,兩筋(⻊母伸肌健與趾長伸肌健)之間,正是關節分解處的凹陷中,形似溪,故名解溪。

足三里-合穴

足三里的定位,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其實找這種在關節附近的穴位,最好的方法是摸骨頭來找,有些人的肌肉發達,有些人的肌肉瘦弱,所以摸那兩根長骨來確定最合適了。

足三里的作用自不必多說了,基本上用來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溫中昇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等等。按揉、針灸等都可以,如果是直接灸(瘢痕灸),效果更好。

本穴原名「下陵」、「三里」,最早見於《靈樞·本輸》,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五行屬土。《甲乙經》卷三謂:「在膝下三寸,⻊行外廉。」

「足」,指人及動物行走的器官,俗稱為腳。

「三」,數名。

「裡」有「居」的意思。

楊上善謂:「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為一里。」這個穴位在膝下三寸,因名三里,此穴在下肢,為有別於手三里穴,所以冠以「足」字,名足三里。

足三里還是胃的下合穴(六腑各有一個下合穴,後續再講),為「回陽九針穴」之一,人體「四大要穴之一」。因此無論在臨床還是家庭保健,應用都非常廣泛。

最後,分享一首詩幫助大家記憶:

《腧穴即景詩·夜色》

李梴

商陽茅屋二三間,合谷陽溪第幾灣。

九曲池邊雲影談,港天星斗浴波瀾。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

口臭,別不在意!緩解口氣尷尬,九圖助你“吐氣如蘭”!


【別不在意!緩解口氣尷尬,九圖助你“吐氣如蘭”!】社會交往中,人們多能保持外表光鮮,可你注意過口氣嗎?長期口氣影響社交,甚至暗示某些身體病症。①牙刷蘸水輕刮舌苔,看刷毛是否泛黃;②拿乾淨塑料袋,對裡面呼氣,聞有無異味;③聞聞清潔過牙縫的牙線…從自測到杜絕,九圖助你吐氣如蘭↓轉!​​​


文章來源:老梁養生

防暈車,記住這些重要的穴位,就是這樣簡單,收藏了吧!


【防暈車,記住這些重要的穴位!】①內關穴:位於手掌內側手腕處橫紋正中上約2寸的地方,有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②合谷穴:即常說的虎口處,按壓此穴可作用於胃腸,可緩解頭暈及噁心嘔;③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按壓1-5分鐘,有酸脹感即可停;④風池穴:塗風油精於此穴位。


文章來源:老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