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時按摩這些穴位,能夠鎮靜安神


按摩緩解心情煩躁你聽說過嗎?當你心情煩躁時,不妨試試按摩本文中的幾個穴位,相信很快就能去除煩悶的心情。

心情煩躁

按摩方法

1.太衝穴

屬肝經上重要的穴位之一,按摩此穴能夠調節肝臟的功能,幫助肝臟排泄毒素,還能平肝火,迅速消除心理的悶氣。

太衝穴



2.合谷穴

祖國醫學認為,手部的合谷穴配合腳部的太衝穴是緩解惡劣情緒的靈藥。所以當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按摩按摩這兩個穴位,不僅能讓鬱悶的心情變好,還能起到保健養生的作用,實在是一舉兩得。

合谷穴

3.耳穴

糟糕的情緒破壞的是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並且內分泌失調時人的情緒往往有較大波動,而大腦主管人體的內分泌,耳朵周圍的穴位和大腦息息相關,可首先按摩內分泌穴和皮質下耳穴。中醫又認為怒傷肝,所以要舒肝,應選好耳穴上的肝點。

內分泌穴

4.風池穴

在感覺疲勞、緊張、焦慮或心煩時,只要輕輕叩壓此穴能起到醒腦明目的作用,刺激風池穴時,以稍微感到疼痛的力度為宜。

風池穴

5.膻中穴

膻中穴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按摩該穴能寧心安神,消除胸中悶氣。當你生氣時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一百下,有順氣的作用。、

膻中穴

再給大家介紹幾種消除心情煩躁時的方法

1.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心情不好時,如果給自己消極暗示,只會“雪上加霜”。而積極的暗示能夠減輕心理壓力,應多想想自己高興或自豪的事情。所謂的“阿Q精神”,從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2.目標轉移法

若你因為某人或某事導致心情煩躁,又沒有很好的方式可以消除,那麼可試試轉移目標,也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地方。比如聽一聽音樂,去戶外走一走,或者看看電視,就能夠緩解你的心情。

目標轉移

3.運動釋放法

前面兩種方法都是屬於精神療法,而運動療法是通過消耗體能來達到消除煩躁的目的。心情不好時可以去打一下球,或者去跑下步,只要出了一身汗,不管啥鬱悶心情也不會有了。

運動釋放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不同年齡段該如何保養膝蓋?


【膝蓋負重倍數如下】

1.躺下來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

2.站起來和走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1~2倍。

3.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3~4倍。

4.跑步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4倍。

5.打球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6倍。

6.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8倍。

例如:一個體重50kg的人,每上一個台階,膝蓋約要承受200kg的重量。(50*4倍)

【人的膝關節質有15年的最好狀態】

15歲以前:

膝關節處於發育階段,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

15歲~30歲:

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歲~40歲:

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為膝關節緩衝運動帶來的衝擊。

40歲~50歲:

在走遠路之後,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用手輕揉之後會緩解。在膝關節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緩衝震動、保持穩定。人體的60%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佈,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

50歲以上:

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關節炎已經產生。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

今天,我們綜合國內外研究,並採訪權威骨關節專家陳衛衡,提醒您從飲食、運動、起居、按摩四個方面來呵護好膝關節。

【飲食】

控制飯量

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想保護好膝關節,就要維持正常體重,避免因肥胖增加膝關節的負擔。日常生活中建議低油、低脂、低熱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並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盤點出減肥功效最好的9種天然食物,它們是蘋果、紅辣椒、海藻、綠茶、雞蛋、檸檬、水、大蒜、肉桂,可以適量多吃。

多吃含鈣多的食物

補鈣可以有效地保護膝關節,應以食補為基礎,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蘿蔔、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

【運動量力而行】

很多膝關節損傷是因運動不當造成的。比如,平時很少運動的人突然參與劇烈運動,這對膝關節的損傷非常大。

游泳、腳踏車保護膝蓋

美國運動醫學專家建議,快走、慢走、朝前走、倒退走交替進行,和室內腳踏車、游泳、高抬腿等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方式,它們對膝蓋的損傷最小。

而登山、跳繩、爬樓梯、下蹲、跑步,尤其是下山和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最大,肥胖者應減少這些令膝關節受壓的運動,可以改為游泳、騎單車來減肥,同時注意訓練大腿力量,以分擔膝關節的壓力。

需要提醒的是,運動時如果感到不適,應量力而為,立即休息,避免過度使用膝關節。

每天抬腿能護膝

平時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來增強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的力量,從而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

抬腿訓練簡單易操作:



當你端坐在一個椅子上,一條腿自然著地,另一條腿緩緩抬起,與身體形成90度直角,在空中持續1分鐘,然後自然著地,換另一條腿抬起。

上班時也可以嘗試這個動作,可以很好地鍛煉股四頭肌,保持膝關節彈性,促進新陳代謝,有效保護膝關節。

這動作堅持一個月能讓膝蓋年輕10歲

這個動作是靠牆靜蹲,它對於養護膝關節以及膝關節周邊肌肉、康復韌帶的損傷有很好的作用。

你只需靠牆半蹲保持這個動作就可以,堅持,堅持,再堅持。每天練習10-20分鐘,可以分多次完成。一個月之後,你會感覺膝蓋年輕了10歲!

【生活習慣】

減少蹲和跪

從臨床觀察來看,膝關節疾病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女性一生中下蹲的次數更多,而蹲和跪對膝關節的損傷都比較大。

因此,要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別蹲著做家務或跪著擦地板,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在站起和坐下時,注意先讓膝關節輕微適當的反复彎曲幾下,然後站起或坐下,有利於保護膝關節。

鞋底別太薄

運動時最好穿舒適、有彈力的運動鞋,以減少膝關節壓力。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厘米為宜,鞋底不宜太薄,否則會給膝蓋帶來不利影響。

【記住三個“護膝穴”】

用科學的方法給膝關節進行推拿按摩,也是保養膝蓋的好方法。按摩腿部穴位以膝關節外側的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內側的血海(下肢繃緊,膝關節上側肌肉最高處,內為血海)、後側的委中(膝蓋後側膕窩正中)為主,每個穴位按1分鐘,三個穴位輪流按3遍,以微微酸脹為宜。

點揉痛點

如膝關節周圍有壓痛點,可用拇指、食指在壓痛點按揉,如膝關節內外側、髕骨下及膝後膕窩等。每個痛點均由輕至重,再從重至輕揉約1分鐘,可促進痛點炎症吸收,松解粘連。

捏股四頭肌

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拿捏股四頭肌(即大腿前面豐厚的肌肉)約3分鐘,以微微酸脹為度。

文章來源:正義天涯緣

艾灸4 大“補水穴”,勝過昂貴的化妝品!


秋冬氣候,人體的皮脂、水份分泌會逐漸減少,皮膚會明顯變得乾燥。

年齡增長、氣候變化、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洗澡水過熱、洗滌用品鹼性強等都是導致皮膚乾燥的重要原因。

水分是美麗肌膚的第一要素。因為皮膚失水,皮膚的水循環不暢,使皮膚的新陳代謝減慢,供應皮膚營養的血管萎縮,表皮細胞活力衰弱,皮下脂肪減少,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流失,最終可導致皮膚皺紋的形成。

皮膚乾燥的症狀

(1)整張臉感到緊繃

(2)用手掌輕觸時,沒有濕潤感

(3)身體其他部分的皮膚呈現出乾巴巴的狀態

(4)有的部位有乾燥脫皮現象

(5)洗澡過後有發癢的感覺……

那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我們人體身上就有4個重要的“補水穴”,經常艾灸可以很好地改善皮膚乾燥瘙癢的問題,讓你在秋冬季節也能擁有光滑緊緻的肌膚。

肺俞

肺主皮毛,肺俞為肺之背俞穴,能改善肺臟功能,有解表宣肺、肅降肺氣的作用,可以治療皮膚乾燥、濕疹等皮膚病。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合谷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裡,所以熱毒鬱滯、氣血失和等皮膚疾患可通過灸合谷來驅邪外出。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血海

血海為足太陰脾經之腧穴,善化血為氣,運化脾血,濡養肌膚。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豐隆

豐隆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皮膚得以潤澤。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

日常保養也很重要

1、全身保養

沐浴之後肌膚是很容易受到刺激,塗抹了潤膚產品後要穿一件透氣性強的衣服或者是喝杯水,同時多了解身體每個部位在乾燥季節的需求,做到全方位的保濕。

2、選擇通風透氣的衣褲

我們選擇的衣褲不僅僅要保暖還需要通風透氣,不然我們塗抹的保濕產品會在密閉的環境起到反作用,盡量選擇質地柔軟,以棉材質為主,能防止靜電和過度摩擦。

3、飲食調理

除了選擇正確的護膚品外,要適當的休息調節心理壓力,在飲食調節方面,要多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多喝水。

新鮮蔬果和牛奶豆漿這些水分含量高的可以多吃,還有那些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成分的黃豆、花生、芝麻油也可以常吃。

4、提高室內濕度

室內的濕度同樣是很重要,可以在室內放幾盆水或者是水養植物,這能保持我們室內空氣濕度,能起到一定的加濕作用,能幫助我們皮膚吸收水分。

灸法:每次時間調節45分鐘左右,溫度調節在45-52度,可根據自己皮膚的適應力,皮膚乾燥嚴重者,可每日施灸,長期堅持,就會看到肌膚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氣色也會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正義天涯緣

艾灸四個穴、暖暖過個冬!收了吧!


艾灸是我們國家古老的醫術之一,屬於醫外治物理療法,艾灸源自遠古時代,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穴位是我們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而艾灸療法也有著穴位,下面介紹其中艾灸常用的四個穴位。

01

腎俞穴在腰部,在命門穴(和肚臍相對)旁開兩指處,左右各一個。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的要穴。腎俞灸具有調理腎氣、強健腰脊、健身體、壯元陽的功效。



02

命門,又名督脈之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棘突之下與臍相對。命,人之根本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其氣與腎通。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

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故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艾灸命門穴又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繫,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

03

關元穴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關元灸具有溫腎固精、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和血之功效。主治諸虛百損。

04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足部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且往往寒由腳生,陽氣不足時足部常明顯地表現為腳部怕冷。足三里穴位於足部膝眼下三寸,脛骨旁一寸。

灸之可使身體陰陽平衡,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謂。中老年朋友身體陽氣越來越弱,更應堅持艾灸,絕對可以延年益壽。

冬季艾灸好處多多,給自己一個溫暖的冬天,健康的身體,不再手腳冰涼。女人灸了氣色好,男人灸了變強壯。

【文章由平涼市皇甫謐養生院提供、審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9個基本的拉伸動作,讓你減緩肌肉酸痛,更好的塑形!

濕氣重百病生!2個穴位,打開除濕開關,趕走一身濕氣,渾身輕鬆


冬天天冷,你是否經常感覺困乏無力,手腳冰涼,腰酸背痛?早上喜歡賴床,並且頭油臉膩,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的難受,消化不良?一定要注意了,這就是濕氣重。中醫說,濕氣重百病生,發現體內有濕氣一定要儘早祛濕,長按2個健脾穴,既祛濕又養生。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濕氣重?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舌苔厚膩,舌頭邊緣有鋸齒形狀;

2、大便溏稀不成型,容易粘馬桶,上完廁所要用很多的手指才能擦乾淨屁股;

3、頭髮油膩,不慢頭皮屑,一天不洗就油的不行;

4、臉上長斑,起痘,皮膚油膩,起濕疹;

5、鼻頭紅赤,牙齒變黃,口中有異味;

6、頭暈沒精神,特別容易疲勞。

濕氣重,2個穴加碗粥,常用能祛濕氣

1、中脘穴

取穴:在人體的腹部上,前正中線上,胸骨下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間點;

方法:先吸一口長氣,然後屏住呼吸,後用拇指指尖按壓中脘穴,心中默數5個數字(約5秒鐘時間)然後呼氣,放鬆按壓的拇指;

功效:排毒祛濕,促進腸胃蠕動。

2、三陰交

取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

方法: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時,按揉左右腿三陰交處各20分鐘;

功效:升發胃氣、運化脾濕,美容養顏;中醫認為濕氣重主要是由於脾胃內分泌失調造成的,水濕留在體內無法排出,所以祛濕應該先健脾。

中醫專家提醒:《中.國.中.醫.藥》曾有過詳細介紹——百香預濕貼。它含有龍涎香、茯苓、白朮等.中.藥.材,晚上睡前貼在肚臍上,能科學有效的讓藥效通過肚臍散佈於全身的經絡。堅.持.使.用1-3個週.期,可以非常明顯感受到身體祛濕健脾後所帶來的正能量改變。如果大家有需要,網……上就可找到。

3、山藥扁豆煲雞爪

材料:山藥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薏苡仁15克,鮮雞爪約10只,生薑絲適量;

做法:雞爪去皮洗淨,切掉腳趾甲,將山藥、扁豆、芡實、薏苡仁、雞腳和薑片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大火煲滾後改為小火煲2個小時,煲好後加入食鹽調味料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舒筋活絡。

注意:建議不要用冰凍雞爪,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

祛濕,日常生活該怎麼做?

1、保持衣服的干爽,濕的衣服趕緊換。洗澡後要把身上擦乾;

2、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綠豆或綠豆湯;

3、涼拌食品,冷飲,甜食這些東西都少吃或不吃,這些東西屬於或寒涼或膩的食物,體內發展成濕氣;

4、多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比如:地上濕了馬上拖幹,在家裡適當的時候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保持空氣的對流。

文章來源:依霞觀天下

大晉醫匠:帶你走進中醫穴位——雙穴治痛(上)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這就是我們中醫中長說的穴位,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是不可靠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中醫的治療多多少少都跟穴位相關,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穴位,緩解,治療,止痛我們身體疼痛的組合。

中醫中常說的“治痛對穴” 是指二個穴位同時作用時,具有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個穴位分開單獨的使用,緩解,治療止痛的作用則不強,或者沒有止痛作用。

一、合谷-太衝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體會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者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二、內關-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

體會內關為心包經的輸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孫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痙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體會粱丘為胃經的郄穴,郄穴是經脈之氣深居之處,治痛作用最強。公孫為足太陰脾經輸穴、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它的別出分支,入腹絡於腸胃。所以實證的胃腸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為適宜。

四、支溝- 陽陵泉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之濕熱,通調腑氣的作用。

按支溝為三焦經輸穴,可疏通三焦氣機,通調腑氣。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又是八會之一的筋會,可疏肝利膽通調少陽,清泄肝膽濕熱,特別對膽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五、外關-懸鍾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這作用。

按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這絡穴,以是八會之一,通於陽維脈,有清熱解毒之功。懸鍾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以是八會穴之一的髓會,主要為清泄肝膽之鬱火,通調肝膽之氣機,對膽囊和膽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氣海-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調下焦氣機,調衝任補腎澀精的作用。

按氣海為任脈經之輸穴,為一身元氣聚集之處,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調氣活血之功。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調理肝脾腎三經氣機為主,善治下焦濕熱,兼以健脾補肝益腎,調理衝任。

七、合谷-內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之功。

按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為陽明胃經滎穴,具有清熱瀉火作用。所以胃腸二經之熱,本對穴有清瀉之功。如對風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針用瀉法,可起立立竿見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

按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滑伯仁曰’太倉,一名中脘。’意為胃之納水穀的倉庫,所以它是調理中焦之要穴,治療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合治腑病’,為胃病患者遠道循經取穴之一。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兒

膝關節疼痛的開關在胳膊肘上,常按揉,就好了


無論是肢體活動不當,還是感受風寒濕痺,上了年紀的人總會有膝關節疼痛的問題。這也難怪,膝關節是人體中負重大、結構複雜的大關節,到了一定年齡,出現問題在所難免。

出現了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我們今天為你推荐一個自我理療方法。詳述如下:

如果是左膝關節疼痛,就利用右側的曲池穴。如果是右側膝關節疼痛,就利用左側的曲池穴。刺激方法以用指尖掐按為主,在掐按時如果感覺酸脹、發麻,就立即緩慢、適當地活動對側的膝關節,直至症狀明顯減輕。然後,立即用艾灸條來艾灸膝關節處的內膝眼和外膝眼。此法每天堅持,每天一次,每次可以共施術30分鐘左右,日久必見奇效。



曲池穴的位置,想必大家都知道。它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和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這個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距離膝關節可謂十萬八千里,怎麼能起到治療膝關節疼痛的作用呢?

實際上,這裡牽涉到一個中醫學裡的重要概念。這就是關節對應取穴法。膝關節的病,可以找肘關節的穴位來調理。而肘關節的病,又可以找膝關節的穴位來調理。所以說,刺激曲池穴可以改善膝關節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曲池穴所在的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同氣相求。足陽明胃經恰好經過膝關節,所以刺激曲池穴可以治療膝關節疾病。再則,曲池穴作為陽明經的合穴,本身就有行氣活血、通絡化瘀、平衝降逆的功能,同時陽明經本身還“潤筋宗”。這樣一看,用曲池穴是十分合理的了。

另外,各位網友可能還有一個疑問,這就是為什麼要在對側取穴呢?實際上,這就是中醫“巨刺法”的體現。什麼是“巨刺”法?且目及《針灸大成》裡的一段文說:“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也就是說,受經脈左右交會穴的影響,脈氣大多可以左右貫通,所以通過曲池穴,可以調理對側膝關節的問題。

可見,這用曲池穴來改善膝關節疼痛,的確蘊含著中醫的古老智慧和無窮奧妙,值得我們用心領會。

至於艾灸內外側膝眼,則是為了溫陽、散寒,使得膝關節的氣血充盈、經絡舒暢,從而有利於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大晉醫匠:帶你走進中醫穴位——雙穴治痛(中)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這就是我們中醫中長說的穴位,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是不可靠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中醫的治療多多少少都跟穴位相關,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穴位,緩解,治療,止痛我們身體疼痛的組合。

中醫中常說的“治痛對穴” 是指二個穴位同時作用時,具有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個穴位分開單獨的使用,緩解,治療止痛的作用則不強,或者沒有止痛作用。

一、中渚-足臨泣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鬱熱。

按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注,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脈氣所注。在經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見寒熱往來,口苦,脅痛;在臟為膽,膽與肝相表裡,脅肋為肝之分野,肝脈布兩脅,所以本對穴治療肝膽疾病引起的脅肋疼痛,效果非常顯著。

二、人中-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經和絡止痛。

按人中為督脈的輸穴,位於口鼻之間,口通地氣,鼻通天氣,天地相通,竅開腦醒,督通絡暢。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在舒經活絡,行氣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為腎之府,足少陰腎經之氣,由內踝上行至膝、膕內側,折向膕中央,二經於委中穴相會,太陽下行,少陰上行。

三、膻中-內關

功用二穴相配可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胸陽,止心痛。

按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以說’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說明本穴與心的關係甚為密切,為心包絡這募穴,以是八會穴之一的氣會,調氣之功較強,凡氣病有之甚佳。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以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寬胸理氣,溫通心陽。

四、魚際-复溜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治痛範圍1咽喉腫痛,由於肺陰不足,水津不能,咽喉乾燥疼痛。2 咳嗽引起的胸痛。

五、外關-後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按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輸穴,以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維脈,主治三焦邪熱,疏風解表,和解表裡,散寒清熱。督脈總督一身之陽,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所以本對穴可治療以熱痛為主的頭痛,而後頸小腸經為所過之外,對肩胛上、頸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較好。

六、印堂-合谷

功用二穴相配可和絡止痛,疏風清熱,宣通鼻竅。

按印堂為經外奇穴,實居於督脈上,有宣通陽氣和絡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說明合谷對頭面部疾病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二穴相配,疏風泄熱之功相得益彰。

七、歸來-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通調下焦氣機,行氣止痛,利濕消炎。

按歸來雖為陽明胃經輸穴,但與女子輸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對治療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效果非常明顯。

八、太谿-太衝

功用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按太谿與太衝均為原穴,前者屬腎經,後者屬肝經。王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凡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所出現的疼痛,均可用之。針刺時太谿用補法,太衝用瀉法。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兒

穴位圖解,功效和作用!收了吧!



太陽穴

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治療失眠

聽宮穴

位於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耳鳴耳聾

印堂穴

位於人體額部,在兩眉頭的中間。

治療鼻炎

風池穴

位於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1、防治頸椎病


2、疏肝理氣


3、治療偏頭痛

風府穴

位於頸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1、腦血管疾病


2、老年癡呆


3、治療眼睛乾澀

天柱穴

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

頸椎病

膻中穴

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1、心血管疾病


2、熬夜疲乏

巨闕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心絞痛

章門穴

位於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排解油膩

期門穴

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保護肝臟

曲骨穴

位於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治療尿頻尿急

勞宮穴

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位於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

降心火

魚際穴

位於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哮喘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1、美容養顏


2、緩解鼻炎

大陵穴

位於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養護心臟

內關穴

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1、心血管疾病


2、失眠

極泉穴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心律不齊

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治療濕疹

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1、消化道疾病


2、膝關節痛


3、健脾祛濕

三陰交穴

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治療濕疹

行間穴

位於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降血壓救急

內庭穴

位於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減肥

太衝穴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1、緩解不良情緒


2、養護肝臟

湧泉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1、治療上火


2、養腎補腎

申脈穴

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晨起養生法

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1、排解疲乏無力


2、脂肪肝

照海穴

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心血管疾病

【文章由平涼市醫院中醫康復科王洪明醫師供稿、審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