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滋補五臟,勝過吃補品!


人體有“五臟”分別是“心、肝、脾、肺、腎”,這些器官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如果某個臟器出現了問題,身體也會出現相應的病症。五臟強盛則新陳代謝旺盛,生命力強,五臟若是虛弱了,身體也變虛弱,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怎麼滋補五臟呢?我們可以按摩五臟對應的穴位來調理,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應該按摩的穴位。

五臟

1.神門穴養心

按摩神門穴有安定心神、瀉心火的功效。平時可用大拇指按揉神門穴,可以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睡前按摩左手神門穴5-10次,再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右手神門穴,能夠有助於睡眠。

神門穴



2.太衝穴養肝

中醫認為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能夠治療因肝氣不順導致的一氣疾病。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面神經麻痺、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按摩太衝穴的方法很簡單,每天持續按壓4-5分鐘即可。

太衝穴

3.足三里養脾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功能。氣虛的人,經常按摩此穴能夠健脾補氣。

足三里

4.太淵穴養肺

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主治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刺激此穴有止咳平喘、補氣養肺的功效。按摩太淵穴的方法就是以一手拇指端垂直向下按壓另一手太淵穴,並輔以一定揉法,以出現酥麻脹痛感為宜。持續20-30秒後放鬆,再輕揉局部,反複動作多次。每日1-2次,每次按摩時間5–10分鐘。

太淵穴

5.湧泉穴養腎

能補腎的穴位很多,湧泉穴就是比較重要的大穴之一。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每次入睡前或早上起床的時候用拇指以較大的力度揉搓該穴20-30次,對補腎養腎的效果非常好,特別適合腎虛者。

湧泉

文章來源:中醫推拿與養生

「每天學點養生」濕氣重,一身病!老中醫告訴你常按這2個穴位!


濕氣重有哪些表現?

頭部的表現

如果體內濕氣重,最開始的症狀就是頭暈、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就像身上背負很多重物。此外,體內濕氣重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現症狀。

關節的表現

當體內濕氣重傷及到關節時,會導致部分氣血運行不暢、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索等表現,會感覺渾身關節移動困難,一動就非常酸痛。

舌苔的表現

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濕氣重會導致舌苔白厚。

食慾的表現

當體內濕氣困擾脾臟,會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下降等。

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濕氣重?這二個穴位,按一按濕氣全都跑光了

穴位一:承山穴

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

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所以,它能通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這裡,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間。輕輕按壓承山穴會有酸脹感,說明體內有濕氣;按揉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微微發熱,說明濕氣已經在散發出去了。

穴位二:足三里

人體之所以有濕氣就是與脾胃不好有關,而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

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或火功衝擊。不會艾灸或火功衝擊的人,用手按壓也有效果,一定要產生酸脹感,時間要達到3分鐘以上。

文章來源:悅讀養生

中醫穴位治病:這些長壽穴,每天睡前按一按,五大疾病繞道走!


中醫表示:人體就是一張龐大而又復雜的“穴位圖”。不同部位的穴位,對於身體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人體中暗藏的五大長壽穴,它們分別是湧泉、足三里、命門、百會和神闕。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看看,按摩這五大長壽穴能給人體帶來哪些好處?正確的按摩手法又有哪些?

一、湧泉穴——滋陰養腎。

湧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湧,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經常按摩此穴,能起到滋陰養腎、平息肝風,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的作用。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厥、頭痛、減輕心臟負擔等。

①取穴位置:位於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足趾蹠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②按摩手法:用熱鹽水浸泡雙側湧泉穴,加入少許食鹽,每日臨睡前浸泡15~30分鐘,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即可。



二、足三里——健脾壯胃。

足三里俗稱強壯身體的穴位,具有健脾壯胃的功效。

經常按摩此穴,能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消除疲勞感。

①取穴位置:位於腿部外膝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②按摩手法:每晚7點至9點期間,是按摩足三里最恰當的時間段。用大拇指按壓此穴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即可。

三、命門穴——補腎壯陽。

命門穴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實多屬一致。

①取穴位置: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

②按摩手法:每天睡前花3-5分鐘用手掌來回擦命門,直到有一股熱感透過皮膚向裡滲透為止。

四、百會穴——調節心腦血管系統。

百會穴是人體頭部的調控中心。此穴舉足輕重,是全身百脈的交會處,故名百會。

經常按摩百會穴,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還可治高血壓、失眠等疾病。

①取穴位置:位於頭部,在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

②按摩手法:用右手拇指外側活著掌心,順時針方向按揉百會穴3-5分鐘,每晚睡前1-2次即可。

五、神厥穴——緩解便秘清腸毒。

如果你的身體經常出現腹痛腸鳴、慢性腸炎等疾病,可以通過按摩神闕穴來進行治療。

除此以外,按摩神闕穴還可以有效的改善便秘,幫你把腸道毒素清理乾淨。

①取穴位置:位於人體臍中部位,俗稱肚臍眼穴位。

②按摩手法:把自己的手指按在肚臍眼上,以拇指指腹末端順時針按揉50次,然後再逆時針按揉50次即可。

以上就是人體的五大長壽穴,睡前沒事按一按,大病小病全按走!

文章來源:健康我做主

名醫談養胃,送你五套“養胃經”,修復胃粘膜,增加胃動力!


近幾年,患有胃病的患者是越來越多。據有關數據表明:胃病,已經成為當今“最受歡迎”的流行病之一,在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被貼上“胃病”的標籤之後,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大家總是不以為然,忽略自身的胃部問題。

其實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腸胃科醫生,送你一套“養胃經”,謹記養胃5大原則,幫你修復胃粘膜,增加胃動力,從此胃病遠離你!

(一)原則一:每天三餐準時吃。

①早餐要吃好:不僅需要吃米飯、麵條、饅頭類的主食,還需要吃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最好是雞蛋、牛奶類的。最後,建議吃完飯的一個小時之後,可以適當地進食些新鮮的水果即可。

②午餐要吃飽:就是所謂的飽,不是讓你吃到撐,而是別讓你自己餓到,吃得太撐的話,反而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給你的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③晚上要吃少:在晚餐上面,不可吃得太油膩,否則晚上你的腸胃會不太好消化,要選擇熱量低一點,油少一點的食物,比如蔬菜、雜糧和薯類等。



(二)原則二:2個養胃穴要時常按一按。

2個養胃穴分別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取穴位置: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4寸;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

★按摩手法:每天我們分別揉按這兩個穴位5~10分鐘,揉到穴位處都產生有酸脹感的感覺就可以了,能起到改善消化不良的壞毛病。

(三)原則三:及時補充維C。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少不了維C這類身體天然的補充劑。因為維生素C對我們的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有效地保護胃功能的正常運轉,增加胃動力,同時也會增強胃的抗病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橙子、蘋果等來保護胃部的健康。

(四)原則四:少食咖啡配甜點。

咖啡配甜點還是不要吃了,這樣會對胃造成更多更大的刺激,還會生成更多的胃酸。

(五)原則五:多運動可健脾養胃。

其實最簡單的養胃運動是經常活動自己的腳趾,這樣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活動姿勢:坐位式,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

★方法:用腳趾連續做抓地動作,做60至90次左右即可。

建議大家在活動腳趾的過程中,要穿上一雙柔軟的平底鞋或者赤腳,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以上就是醫生送給大家一套的“養胃經”,總共五句話,好記又實用,趕緊記下來!

文章來源:健康我做主

針灸常用22個奇穴,你知道麼?收了吧!


1、穴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治:發燒。

手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動過速。

手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名:通裡(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治:心動過緩。

手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治:失眠症。

手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穴名: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治:足心熱。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衝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治:頭痛。

手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名:懸鍾(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治:偏頭痛。

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瀉。

手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名:降壓(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治:高血壓。

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治:白內障。

手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腦疲倦(醒腦)。

手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治:眼皮浮腫。

手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鐘。

21、穴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治:小兒厭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法:輕按揉1-3分鐘。

【文章由平涼市針灸學會供稿、審核】

文章來源:崆峒養生匯

老中醫指點:5個降糖穴位,有空按一按,讓你冬天血糖不波動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代謝疾病,雖然目前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但是只要控制得到,一般不會影響到壽命。中醫對於糖尿病的研究也有很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提出了消渴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穴位按摩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穩定血糖,不僅沒有副作用,堅持一段時間,你會收到驚喜的效果。這裡有5個常用的降糖、控糖穴位。

合谷穴,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是手明陽大腸經的原穴,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它是一個“萬能”穴位,頭疼腦熱、咽喉腫痛都可以找它,而且它對糖尿病口渴的症狀也有很好的輔助效果。可用大拇指各按壓30-50下,一天做3次。


然谷穴,這是糖尿病第一要穴,它位於內踝前下處,足舟骨粗隆下邊的凹陷中,按揉然谷穴,能起到利水消腫、補腎益氣的功效,特別是對於糖尿病中後期下肢水腫的症狀有很好的改善功效。每次按揉30-50下,可在睡前做1、2次。

內庭穴,這個穴位在足背第2、3蹠骨結合處前的凹陷處,它是胃經的滎穴,對於糖尿病人中焦(脾胃)濕熱有很好的改善功效,此外還能改善糖尿病人出現的便秘、食慾不振等症狀。按揉的時候可以一次按揉100下,然後休息片刻,換另一隻腳按揉。

中府穴,這個穴位是手太陰肺經上的募穴,在胸前鎖骨下外側,橫平第1肋間隙,對於糖尿病人上焦(心肺)燥熱而引起的口渴、煩躁有很好的改善功效。按揉中府穴需要拇指按壓住,有酸脹麻的感覺之後,堅持10秒然後鬆開手指,休息幾秒再繼續,可連做10次。

足三里,胃經上最為知名的養生穴位,它在小腿外側,犢鼻下4指的位置,具有生發胃氣和調補脾虛的功效,對於糖尿病人中焦的益補很有功效,所以也是降糖控糖的重要穴位。在按摩這個穴位時,需要用手指向內垂直按壓,每次按壓30-50次。

文章來源:壹號專家健康說

大晉醫匠:帶你走進中醫穴位——雙穴治痛(下)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這就是我們中醫中長說的穴位,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是不可靠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中醫的治療多多少少都跟穴位相關,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下穴位,緩解,治療,止痛我們身體疼痛的組合。

中醫中常說的“治痛對穴” 是指二個穴位同時作用時,具有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個穴位分開單獨的使用,緩解,治療止痛的作用則不強,或者沒有止痛作用。

一、陽谷-俠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按陽谷為手太陽小腸經火穴,俠溪為足少陽肝經滎水穴。根據五行學說,’水克火’,所以臨床應用本對穴時補俠溪、瀉陽谷。

二、足三里-三陰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氣止痛。

按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本經由頭到足為降但足三里一穴為降中有升。三陰交為脾經之輸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由足至脾為升,但三陰交一穴升中有降。陽不降則陰不能升,陽之降,陰之引也,陰之升,陽之伸也,這樣一升一降,維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濁的功能得以正常。

三、曲池-上巨虛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利濕,行氣止痛,制止瀉痢。

按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上巨虛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對穴善治大腸諸疾,針後能消炎止痛,清熱利濕,改善腸道的蠕動功能。

四、風池-崑崙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通經絡,以少陽、太陽經為好,祛風解表,明目益聰。

按風池為足少陽肝經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陽維、陽蹺脈的交會穴,所以偏正頭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療要穴。對降低眼壓有較好的作用。崑崙治頭痛為遠道取穴。

五、頭維-列缺

功用二穴相配可祛風止痛,解表祛邪。

按頭維為陽明胃經的輸穴,一般針刺時向後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陽肺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六、命門-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按命門是生命之門,有助陽固精,強壯之功。本穴屬於全身補穴之一,沒有瀉的作用,通常用灸法為主。委中屬全身瀉穴之一,沒有補的作用。這樣一補一瀉互用,虛實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為主。

七、中渚-後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舒通經絡,調和氣血。

按中渚與後溪相配,對治療頸椎綜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後頸部側不靈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針刺時必須注意,使針感向上傳導至肩部效佳。

八、百會-湧泉

功用二穴相配可引陽下行,平息肝陽。

按湧泉為腎經井穴,腎水涵養肝木,如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發為頭昏眩暈,頭痛易怒,用湧泉有’病在臟取之井’之意。百會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交會穴,本穴屬補穴,與湧泉瀉穴同用,一補一瀉,補不戀邪,瀉不傷正。

九、少商-厲兌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按少商一般採用點刺出血。厲兌針1分。

文章來源:90後的養生小伙兒

鼻炎鼻塞、口眼歪斜,都可以用這個穴位改善,就在你的臉上



迎香穴是大腸經上面的穴位,此穴在鼻旁,當鼻唇溝中,因能主治“鼻鼽不利,窒洞氣塞”,鼻塞不聞香臭,故得名。因此從迎香穴這個名字就能看到,迎香穴是能夠治療鼻塞不通,不能聞到味道的。

迎香穴的作用主要是治療鼻部的疾病,例如鼻塞,鼻出血;也治療面部疾病,比如中風後口眼歪斜,面部有蟻行感等。該穴位通鼻竅的作用非常強,是治療各種鼻部疾病的首選穴位,對於鼻炎,鼻塞流涕等症狀,效果最好,可以作為主要穴位使用。

對於面部疾病的治療,多作為配穴使用,例如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鼻部的症狀只是整個面部症狀之一,所以迎香穴需要和其他部位的穴位配合使用。


但是治療面部有蟻行感卻是針刺迎香穴一針見效的,在《標幽賦》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止”,指的就是臉上有蟲子在爬的感覺,針刺迎香穴就能很好的得到緩解,在臨床使用中也多次收穫良效。

有一次義診去到一個村子,有一位中年女性說她臉上經常有螞蟻再爬的感覺,不能自止,當時針刺兩側的迎香穴,蟻行感即止,說明迎香穴治療面部蟻行感還是很有效的。

迎香穴對於外感表症,導致的短時間鼻塞不通,按揉迎香穴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尤其是剛剛感受風寒或者是風熱,表症初起的時候,可以祛除外邪,也可以疏通鼻竅。

迎香穴除了能夠治療疾病之外,還可以預防疾病。對於本身有鼻炎的患者,可以每日按壓迎香穴1-3分鐘,能夠緩解鼻炎的症狀,對於普通人來講,經常按揉迎香穴可以保持鼻部的通暢,同時因為鼻為肺竅,所以按揉迎香穴也可以起到保護肺臟的效果。

文章來源:壹號專家健康說

穴位按摩法,輕鬆緩解頸椎病,不再酸痛、頭暈、手麻,真的有效!



在中醫學上,頸、肩、臂痛等症基本被視為“痺證”,通常認為其病因是由於外傷、氣血不和、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等所致,頭暈、目眩、耳鳴則和痰濁、肝風、虛損相關。中醫認為,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是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衰少,盤骨失於濡養,風寒濕邪易於驟襲,痺著經絡,氣滯血瘀。


中醫穴位按摩的應用也很廣,常用的按摩穴位有秉風,風池,天牖等,知道了穴位的位置,在自己家中也很方便進行自我治療,根據下面的圖示做就可以了:

1、秉風穴

【定位】在肩胛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成效】散風活絡,多用於醫治頸椎病、落枕、頸部肌肉酸痛、頸部僵硬、肩胛痛苦、上肢酸麻等。

【辦法】用對側食、中、無名三指按揉秉風穴2分鐘,以肩背有酸脹、上肢發軟無力為度。

2、風池穴

【定位】坐落頸後兩邊枕骨下方,髮際兩頭大筋外側的凹陷處。

【成效】平肝息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多用於醫治頸椎病所造成的的頭暈、頭腫痛、頸項強痛不適、頸椎活動受限、頸椎怕風怕冷等。

【辦法】用兩手拇指別離按在同側風池穴,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邊,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

3、按揉天牖(yǒu)穴

取穴定位

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約平下頜角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用拇指螺紋面按揉3分鐘,可兩側同時進行,手法用力適中,以局部有明顯酸脹或酸痛感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清頭明目、通經活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所致的頭痛、頭暈,以及頸肩背部痙攣強直。

4、按揉肩井穴

取穴定位

在後頸根部第7頸椎與肩峰之間的中點處。

按摩方法

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站於身後,用雙手拇指按壓肩井穴約1分鐘,然後按揉約2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祛風清熱、活絡消腫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頭項強痛、頸椎活動受限、頸項肌痙攣,肩背部酸痛、肩周炎、肩膀疼痛、不能伸舉等。

5、按揉曲池穴

取穴定位

位於屈曲肘關節,肘橫紋的外側頭。

按摩方法

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清熱和營、降逆活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所致的頭痛、頭暈,及頸椎疼痛、上肢過電樣疼痛、手臂麻木等。

6、外關穴

外關穴:活絡止痛,祛風解表;三焦氣血在這裡吸熱脹散外行,補陽益氣,能對付急性腰扭傷,還能防治頸椎病、關節炎。

操作不難,主要以拇指指腹自上往下作圈狀按摩,十圈為一組,做3組後用毛巾熱敷。

7、後溪穴

後溪穴:微握拳後出現,後溪穴善瀉心火,調整頸椎,解除項強脖子硬的情況。

可雙手微握拳頭暴露後溪穴,放在桌沿上來回滾動3分鐘;也可用拇指指腹垂直按揉,使穴位產生明顯的酸脹感,最後緩慢扭動頸椎輔助治療。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每過1小時應起身活動頸部至少5分鐘。

文章來源:健康養生醫師

頭痛頭暈難治愈?五個動作來搞定這些辦公室綜合症


有時,我們工作又多又忙,再加上心中煩躁,腦袋也好像被漿糊給蒙住了。

這裡提供幾個小招式,可以幫助你馬上恢復精神,趕走疲勞。

首先,先放下手頭的工作,把心放鬆下來。然後深呼吸幾次,用胸式呼吸,即吸氣則肺鼓起來,呼氣則肺憋下去,吸滿後憋氣數十秒鐘效果會更好。當然最好能到戶外呼吸到新鮮空氣。

再選取下面的任何一種或者全部方法,認真做幾次,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按壓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在腦後兩個大筋附著於枕骨處的外側凹陷處。這個穴位的深層是中腦與腦幹部位,重刺激風池穴可以醒腦開竅,提昇陽氣,舒解少陽經氣。

方法:用兩手的大拇指按壓在風池穴上,其他四指抓在頭頂部位。拇指用猛力按壓風池穴三五下,一壓一鬆,這樣可以促進腦部的氣血循環,讓腦子一下子清醒起來。

平衡針法裡專門把風池穴定為醒腦穴,認為此穴可以調節心理、調節神經、調節內臟、醒腦明目、鎮靜安神、抗衰老、保健。可用於治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引起的髒腑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徵、旅遊綜合徵、頸肩綜合徵、高血壓、低血壓、神經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我認為,此穴為強身保健的首選穴位。



二、掐手指端的井穴

位置:每個手指的末端都有一個井穴,它是各條手部經絡的起止點,都連通到頭面以及五臟六腑的不同部位。其定位在指甲的根部兩側,距甲根1至2毫米處。

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側拇指與食指的指甲去掐對側手指的甲根兩側,稍用力掐三五下即可,以痛為度。每個手指的根部都要掐到。

從中醫的經絡理論來看,拇指根部聯通手太陰肺經,食指聯繫手陽明大腸經,中指聯通手厥陰心包穴,無名指聯通手少陽三焦經,小指聯通手少陰心經以及手太陽小腸經。並且,以上所談到的手三陰經絡從手指末端向頭面循行,而手三陽經從頭面部位向手指末端循行。刺激各條經的井穴可以促進氣血向頭部運行,從而醒神開竅。而且還可以預防治療手三陰三陽經所聯通的相關臟腑的各種疾病。

一般掐時如果有的井穴特別疼痛,那就表示此條經絡有病變,要多掐幾次,而且要經常掐,可以疏通此條經絡,然後疼痛會越來越少。配合著掐指甲,還可以刺激雙手指節。方法是雙手交叉,翻掌向外伸出,努力反折手背。再搓捏各個指關節效果會更好。從手部全息來看,手掌是軀幹,手指就是頭面。俗話說十指連心,中醫認為心主神,所謂的醒腦即是醒心之神。

三、顛腳跟

這個方法可以參看《從細節上養生之一——顛腳跟》所談到的方法,此處不做詳談。

四、按壓耳垂

方法:按全息規律理論,耳朵就是一個倒垂的嬰兒,而耳垂就相當於頭部。其方法非常簡單,先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按壓並且向外扯兩個耳朵,以耳朵發熱為度,然後重點揉按或者牽拉耳垂幾下,並用兩食指捏住下耳窩的下端橫面向下拉,讓耳垂有麻辣辣的感覺即可。

從耳部全息穴位來看,耳垂對應著面頰、耳、下頜、眼等部位,而下耳窩的下端橫面對應著腦、皮質下等部位。按壓這些部位即可給相應的大腦頭面部位一定的刺激,促進腦部的氣血循環,從而可以醒腦。

五、幾個輔助方法

大家知道,頭部的氣血循環來自頸部的血管,因此如果能促進頸部氣血運行,也可以達到醒腦的目的。那麼,身體的哪些部位對應著脖子呢?

我們先來看看,身上還有哪裡叫脖子的。手腕我們叫手脖子,腳踝我們叫腳脖子,都是脖子。那麼這同樣的名字也與頸部相關嗎?當然相關。

按全息理論,如果以手對應頭部,那麼手腕即對應著頸部,同理,腳踝也是這樣。因此,活動腕關節以及踝關節可以達到刺激頸部的目的。平時沒事時,比如等電梯、等車,或者坐著休息時,就可以左右上下旋轉腳踝,也可以以一手的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握住對側的手腕,反复旋轉摩擦幾圈,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如果能配合著前後左右緩慢地旋轉頸椎則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這樣可以牽引全息經氣上達局部。

當然,還可以刺激頭面局部,比如用十指搓面,梳頭,鳴天鼓(即雙掌相對蓋住耳朵,用食指與中指在腦後彈打,可以聽到咚咚的聲音,如敲鼓一樣。十幾次後,雙掌稍用力按壓,再突然鬆開,使耳朵有一種猛得壓力減輕感,這樣可以促進耳朵的氣血循環,有益於預防治療耳鳴耳聾)。

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配合應用,如果能經常練習這些動作,可以保證頭腦氣血運行通暢,既可預防相應的頭面部疾病,比如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眼睛病變等,更可以醒神明目開竅益智,其功能不可勝數。

董洪濤

1971年生,山東威海人。《選擇中醫》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創建南寧選擇中醫工作室。2005年曾受邀到歐洲奧地利、意大利等國進行學術活動。

文章來源:答摩健康